今天就来唠唠我捣鼓“yoren”这玩意儿的过程。也是前段时间,瞎逛的时候不知道在哪儿瞅见的,有人提了一嘴,说这东西挺特别,能帮你弄点啥啥啥的。具体是啥我也没太听明白,就感觉好像跟我平时瞎折腾的一些小需求有点关系,好奇心上来了,就想着自己动手试试看。
说干就干,我先是去找这东西。找了一圈,没啥官方网站或者正经下载渠道的感觉,在一个犄角旮旯的地方弄到了一个压缩包。下回来一看,嚯,不大,就几兆。
解压开,里面一堆文件,看着有点乱。好在里面塞了个文本文件,像是说明书,特别简单,就几行字。我就照着那个说明,打开电脑那个黑乎乎的窗口(就是命令行),噼里啪敲了几个命令。也没报错,看着像是装好了?心里有点没底,不过也只能这样了。
开始上手捣鼓
装好了总得用用看。我就想着用它来整理我那堆积如山的工作笔记。平时记东西比较随心所欲,这儿一个文档,那儿一个文本文件的,散落在各个文件夹里,时间一长,找起来简直要命。
我先是按照那个简陋说明书的指示,指定了我要整理的那个总文件夹。然后,运行了据说是“yoren”核心功能的一个命令。命令敲下去回车那一刻,心里还有点小激动,期待它能给我个惊喜。
电脑风扇立马开始狂转,看来这玩意儿还挺吃性能。我就在那儿等着,盯着屏幕,大概过了得有五六分钟,它提示说完成了。
赶紧打开文件夹看看效果。嗯……怎么说,变化是有的。原来的文件确实被移动了,也创建了一些新的文件夹。但是,这个分类逻辑我有点看不懂。有些明明是关于项目A的笔记,它给我扔到了项目B的文件夹里。还有一部分,干脆就没动,或者被丢进一个叫“未识别”的新文件夹里。
不死心,我又研究了下那个说明文档,发现好像还能加什么“标签”或者“标记”。我就挑了几个重要的笔记,手动给它们加上了标记,比如“重要”、“项目A”、“待办”之类的。然后再运行一次那个整理命令。
- 这回好像好了一点,加了标记的文件基本都去了该去的地方。
- 但是没加标记的,还是老样子,乱七八糟。
- 而且手动加标记这个活儿,如果笔记一多,那简直是个体力活,比我自己手动整理还累。
- 最关键的是,它的自动识别能力,感觉真的不太行,有点像碰运气。
咋样了
来来回回折腾了大概两三天,上班摸鱼时间基本都耗它身上了。我的结论是:这“yoren”对我来说,用处不大。
它的想法可能是好的,想自动化、智能化地管理信息。但实际用起来,限制太多了。可能它只适用于那种一开始就完全按照它的规则来组织所有东西的人。像我这种,想用它来拯救已经形成的一堆烂摊子,基本上是没戏。
而且它的那个自动分类,准确率实在是不敢恭维。分类错了,比不分类还麻烦,我还得一个个找回来重新放。一来二去,还不如我自己手动整理来得快,至少心里有数。
我还是把它卸载了。老老实实用回最原始的方法:文件夹套文件夹,文件名尽量写清楚。虽然笨,但可靠。
这回实践也算是个体验,知道了有这么个东西,也知道了它不适合我。也挺省得以后再对它抱有啥不切实际的幻想。就当是踩了个坑,顺便记录下来,给同样对这玩意儿好奇的朋友提个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