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传和真实历史有差别吗?为你揭开史书背后的真相!

天美租号

怎么就突然想起来捣鼓《魏传》这事儿了?说起来还真有点不好意思。前阵子跟几个朋友喝酒聊天,吹牛扯到了三国,唾沫横飞的。结果,有人冷不丁问了几个关于曹老板手底下那帮谋士武将的细节,我一下子就卡壳了。当时就发现,我脑子里那些东西,敢情大部分都是从《三国演义》那电视剧、小人书里看来的,跟人家说的正史对不上号。那场面,脸上是真挂不住,火辣辣的。不行,这得找补回来,不能再露怯了。

于是乎,我就下了决心,得正经看看史书是咋写的。找来了《三国志》,直接就奔着<魏书>那部分去了,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魏传”这块儿。好家伙,一翻开,那文字风格,真是简洁得可以,有时候我都觉得是不是有点太“省话”了。看曹操的《武帝纪》还稍微好点,毕竟是老大嘛大事记写得还算清楚。但接着往下看那些个别人的传记,比如什么张辽、许褚、郭嘉这些人,感觉就是几行字、几段话就把人一辈子给交代了。很多咱们在评书演义里听得津津有味儿的细节,那里面提都没提,或者就一句话带过。

最让我抓狂的是啥?就是裴松之做的那些注。陈寿写的正文本来就够精炼了,需要自己脑补不少。裴松之为了补充,就引用了好多好多其他的史料记载,一股脑塞在后面。这下可热闹了:

魏传和真实历史有差别吗?为你揭开史书背后的真相!

  • 有时候引用的几条材料,说法还互相打架,搞得我都不知道该信哪个。
  • 有时候补充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看着挺有意思,但跟正文连起来又觉得有点跳脱。
  • 有时候一大段注比正文还长,看着看着就忘了原来在读谁的传了。

那感觉,就跟我年轻时候学徒修一个老机器似的。师傅扔给我一堆零件,说这是原厂的,那是不知道哪拆下来的,还有几个是仿的,再给我一张模糊不清的旧图纸,让我自己琢磨着装起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歹是让那机器转起来了,可运转起来总觉得声音不对,使着也不顺手,心里老犯嘀咕。

魏传和真实历史有差别吗?为你揭开史书背后的真相!

为啥我对这种“对不上号”的事儿反应这么大?这跟我好多年前干过的一份活儿有点关系。那时候我在一个小厂子里做产品检查,每天的工作就是核对标签、尺寸、数量,确保出厂的东西跟单子上写的一模一样。有一次,就因为一批货的标签信息印错了,跟实际产品规格对不上,结果货发出去了又被客户整个退了回来。老板当时那个火,把我骂得呀,差点就让我卷铺盖滚蛋了。从那以后,我就落下个毛病,一看到信息对不上、事实有出入,心里就硌得慌,非得弄明白不可。

所以这回看《魏传》也是,发现正史和演义里那么多不一样的地方,特别是关于人物的评价、事件的细节,我就跟自己较上劲了,非得看看原始记录到底是咋说的。这过程,挺累人的,比看小说费劲多了,脑子得一直转,还得不停地对比、思考。

折腾了这么一通

要说完全搞懂了?那肯定是吹牛。历史这东西太复杂了,年代久远,记录又有限,很多事儿可能永远也搞不清真相了。但是,起码我这回是自己亲手去翻了书,一个字一个字啃下来的,不再是光听别人说书或者看电视剧了。感觉就像当年修那台老机器,虽然用起来还是有点别扭,但我心里清楚,这机器是我自己动手装的,哪个零件在哪儿,哪个地方可能有问题,心里大概有数。看这《魏传》也一样,磕磕绊绊地看完了,虽然还有很多疑问,但总算是对曹魏那段历史、那些人物,有了点自己初步的、不一样的认识。不再是完全被《三国演义》牵着鼻子走了。这个过程虽然折腾,但我觉得,值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