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唠唠我最近搞的“春日望”这个小实践,就是心血来潮,想把杜甫那首《春望》用自己的方式“画”出来,或者说是“呈现”出来。
就是单纯的想,这诗太经典了,能不能换个角度去解读一下?毕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种画面感太强了,直接往脑子里蹦。
说干就干,我先是把这首诗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不光是背诵,还得琢磨每个字的意思,当时的社会背景,杜甫的心情啥的。然后我就开始列,把诗里的意象全拆解出来:国破、山河、城、春、草木、花、鸟、烽火、家书… 一大堆。
有了这些意象,接下来就是怎么把它们视觉化。我可不会画画,更不懂啥专业设计,就用最笨的办法:网上找素材!各种搜图,找感觉。比如“烽火连三月”,我就搜古代烽火台的图片,找那种战火纷飞的场景;“家书抵万金”,就找那种泛黄的信封,手写的字体啥的。
图片找了一大堆,接下来就是怎么把它们组合起来。这步最费脑子。我一开始想着用拼贴的方式,把这些意象堆在一起,但效果太乱了,根本没法看。后来我就想,能不能用一种“蒙太奇”的手法,让这些意象之间产生关联,形成一种叙事感?
我就试着把“国破山河在”的残垣断壁背景,叠加上“城春草木深”的绿色,用透明度来控制,让破败中透着生机。再把“烽火连三月”的红色火焰,隐约地放在背景的角落,暗示战争的残酷。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我就找那种带着露珠的花朵,还有惊飞的小鸟,放到前景里,突出一种悲伤的氛围。
最难处理的是“家书抵万金”。这句诗太沉重了,直接放一张信封的图片,显得太直白。我就把信封的图片做成了一个虚影,放在画面的中心,周围用一些破碎的文字碎片来环绕,暗示家书的珍贵和难以传递。
整个过程就像是在拼图,不断调整图片的位置、大小、透明度,还有颜色。为了让画面更有层次感,我还加了一些光影效果,让画面看起来更立体。
搞了好几天,改了好几版,出来的效果,说不上有多惊艳,但至少能表达出我对这首诗的理解。发到朋友圈,还真有几个朋友看懂了,说挺有感觉的,也算没白费功夫。
这回“春日望”的实践,就是一次尝试,想看看能不能用视觉的方式,来解读一下经典诗词。虽然过程很粗糙,效果也一般,但挺有意思的。以后有机会,还想尝试一下其他的诗词。
- 素材搜集:网上各种搜图,找符合诗句意境的素材。
- 意象拆解:把诗句中的核心意象提取出来,例如烽火、家书、残垣断壁等。
- 画面组合:运用蒙太奇手法,将素材组合在一起,形成视觉叙事。
- 细节调整:调整图片透明度、颜色、光影等,增强画面层次感和氛围。
一些心得体会
搞这种创作,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理解。得真正理解诗词背后的含义,才能找到合适的视觉语言去表达。还有就是,别怕失败,大胆尝试,说不定就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