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琢磨了一下“萝卜人”这个词儿,网上查了查,说法挺多的。有说长相的,有说性格的,还有说那种“一个萝卜一个坑”里头那个“萝卜”的。就爱琢磨实际碰到的事儿,所以今天就想聊聊我实践中遇到的,跟这个“萝卜”有点关系的事儿,主要是工作里头那种。
要说这事儿,得从我前几年找工作那会儿说起。当时我看到一个单位在招人,岗位描述、要求啥的,跟我那会儿的情况简直是严丝合缝,感觉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心里那叫一个激动,赶紧把简历拾掇了一下,弄得利利索索的,就投了过去。
没过几天,还真接到了面试通知。我当时那个高兴劲儿,准备了好几天,把可能会问到的问题都捋了一遍,还特意把我以前做过的几个项目整理了又整理,想着到时候好好表现一把。
面试那天,我提前了半小时就到了地方。进去之后,感觉气氛有点怪怪的。面试官看起来心不在焉,问的问题也都是些不痛不痒的,就好像照着稿子念,走个过场。我拿出我准备好的项目经验,想详细说说,结果人家也就“嗯嗯”地应付了几声,没啥兴趣深究的样子。整个过程特别快,不到二十分钟就结束了。
我出来之后,心里就犯嘀咕,这感觉不对。按理说,这么匹配的岗位,面试官不该多问问细节吗?怎么感觉像是完成任务一样?
过了大概一两个星期,也没收到任何通知。我忍不住了,就托了个在那单位附近工作的朋友打听了一下。这一打听不要紧,我那朋友告诉我,说那个岗位,早就有内定人选了,据说是哪个领导的关系户,早就安排好了。这回公开招聘,搞面试啥的,纯粹就是为了程序合规,做给外人看的,必须得“公开公正”地走一遍流程。
听到这消息,我当时心里那叫一个堵得慌。合着我之前又是准备材料,又是模拟面试,还巴巴地跑过去一趟,全是瞎忙活!感情我就是那个去填坑,陪跑的“背景板”呗。
我琢磨出来的几点
这事儿过去挺久了,但给我印象挺深。后来我就琢磨,这种事儿不少见。怎么分辨?我根据自己的这点儿经历,总结了几条糙理:
- 看要求:有时候招聘要求写得特别细,细到有点不合常理,好像就照着某个特定的人写的一样。比如,专业、工作年限、甚至某个特别冷门的技能都卡得死死的。
- 打听内部消息:要是有熟人在里面,提前问问情况,有时候能知道点儿风声。虽然不一定准,但多少是个参考。
- 观察面试过程:面试官是不是真的对你感兴趣?问的问题是不是深入?过程是不是过于草率?这些都能感觉出来点儿苗头。
- 看招聘时长:有的岗位常年挂着,或者隔三差五就挂出来一次,也可能有点问题。这不绝对,也可能是真招不到人。
搞明白这些之后,虽然还是有点无奈,但至少心里能提前有个谱,不至于像我当初那样,一头热地扑上去,发现是白费功夫。碰上这种“萝卜”的情况,也只能调整心态,绕开就是了,毕竟咱普通人折腾不起,还是得把精力放在真正有机会的地方。
这就是我关于“萝卜人”或者说“萝卜岗”这点儿实践中的体会和记录,说得比较糙,希望能给大家提个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