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个“石果子”,我也是前段时间才捣鼓了一下。写下来给大家看看,算是个实践记录。
咋知道这玩意的
也是偶然。有次跟老哥们几个瞎聊,也不知道谁提了一嘴,说什么“风流果”、“阴阳子”啥的,听着挺玄乎。有人说那玩意儿泡酒喝,对身体尤其是对咱老爷们。耳朵根子有点软,加上有点好奇,就记心里了。
找找看
回家没事,我就琢磨着这事儿。上网扒拉了一下,嚯,叫法还真多,“石果子”、“双肾子”、“厚鳞柯”,看图片长得奇奇怪怪的,跟个小石头蛋子似的,也像俩腰子,难怪叫那名儿。产地有说广西的,有说云南的,价格也是五花八门,从几十块一斤到上百的都有,看得我眼花缭乱。
想着先试试水,也没敢买贵的。找了个瞧着还算靠谱的,说是广西那边来的新货,就先弄了点回来看看。
到手捣鼓
第一步:检查
快递到了拆开,一小包,沉甸甸的。拿出来瞅瞅,确实跟图片上差不多,硬邦邦的,深褐色,形状不规则,有的确实像俩东西并排长一起的。闻了闻,没啥特别大的味儿,就是一股子干果的木头味。
第二步:清洗
看着上面好像有点土,就倒盆里,哗用水冲了好几遍。搓了搓,感觉挺干净了,就捞出来晾着,得把水汽晾干了再泡,不然怕酒坏了。
第三步:准备家伙事儿
- 找了个干净的玻璃罐子,以前泡过杨梅酒,刷干净了,用开水烫了烫消毒,也晾干。
- 酒嘛就用了家里常备的高度白酒,没用啥特别好的,想着就是试试效果。
第四步:开泡
等石果子和罐子都彻底干了,就把那些石果子小心翼翼地塞进罐子里,也没装太满,大概占了罐子一半多点。然后拎起酒瓶子,咕嘟咕嘟往里倒,得把果子全淹没了,还得多出来一截,防止果子露出来。盖子拧紧,齐活。
耐心等着
弄完就给它放阴凉角落里了,跟腌咸菜似的,得给它时间。标签上也没写具体泡多久,网上说法也多,有说一个月的,有说三个月的。我就先放着,偶尔想起来了就过去晃晃罐子,看看颜色变化。
刚开始几天没啥变化,后来慢慢地,那个白酒颜色就开始变深了,从透明变成微黄,再后来变成那种淡淡的琥珀色,或者说浅棕色?反正颜色是越来越浓了。
结果咋样?
大概泡了一个多月快俩月,我实在忍不住了,就打开闻了闻。酒味还是很冲,但也夹杂了一点说不出来的植物味儿。倒出来一小盅,尝了一小口。
口感嘛,就是烈酒的味儿,带着点涩,还有点回甘?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反正没啥特别惊艳或者难以下咽的感觉。
至于效果…这玩意儿玄乎。我断断续续喝了点,也没天天喝,毕竟是烈酒。要说有啥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是真没有。可能是我喝得少?或者时间不够长?也可能这东西就跟保健品似的,得长期坚持?或者干脆就是个心理安慰?
反正对我来说,这回捣鼓“石果子”泡酒,更像是一次体验。过程挺有意思的,满足了我的好奇心。至于它的实际功效,我个人是没体会到啥立竿见影的效果。可能因人而异,或者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
就这么个过程,记录一下,给同样好奇的朋友们做个参考。自己动手试试,总比光听别人说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