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个“拷备”,就是我自己瞎捣鼓出来的一个习惯。年纪上来了,很多东西记不住,电脑手机里存的东西又越来越多,乱七八糟的,有时候想找个翻半天都找不到,心里就发慌。
主要是之前有过一次教训。有回老电脑突然就开不了机了,里面好多年的照片、写的一些东西,当时以为都丢了,急得我好几天吃不下饭。后来折腾了好久,找人把硬盘拆出来才把数据导出来,但还是丢了一小部分。从那以后,我就落下个毛病,得时不时地“拷备”一下才安心。
我的“拷备”流程是这样的:
第一步:清点家当
先把电脑、手机、移动硬盘这些家伙什都摆出来。看看哪些东西是最近新加的,哪些是重要的。我一般重点关注这几类:
- 照片和视频:家里老人小孩的,出去玩的,这些最有纪念意义。
- 工作文件:虽然现在干活少了,但以前的一些项目资料、写过的东西,偶尔还会翻翻。
- 一些个人记录:比如记账的表格、随手写的想法、收藏的资料啥的。
第二步:找个“窝”
我准备了两个大容量的移动硬盘,一个主力用,一个备份用。主力硬盘平时连着电脑,用来存日常“拷备”的东西。另一个硬盘,我把它叫做“冷备份”,拷完了就收起来,放到柜子里,轻易不动它。这样就算主力硬盘或者电脑坏了,也不至于全军覆没。
第三步:动手“搬家”
这步最花时间,也最磨人。就是把选好的文件,分门别类地复制到移动硬盘里去。
- 我会在硬盘上建好文件夹,按年份、按类别,比如“2024照片”、“工作文档”、“学习资料”这样,尽量弄清楚点。
- 然后就是漫长的复制粘贴过程。文件小还要是遇到大的视频文件或者一堆零碎的小文件,那速度真是龟爬,只能看着进度条干着急。
- 有时候还会遇到重名文件,系统问你要不要替换,这时候就得仔细看看,别把有用的给覆盖了。
手机上的东西麻烦点,我一般是连上数据线,或者用一些手机助手软件,把照片、视频、通讯录这些导出来,再存到硬盘里。
第四步:核对检查
等进度条跑完,别急着拔线。我一般会抽查几个文件夹,看看文件大小对不对,能不能正常打开。特别是照片和文档,随机点开几个看看。确认没问题了,心里才踏实。
一步:收尾
主力硬盘拷完了,再把重要的东西往那个“冷备份”硬盘里也拷一份。然后把“冷备份”收电脑和手机上一些临时的、不重要的文件,就顺手清理清理,腾点空间出来。
整个过程下来,快则个把小时,慢的话可能要折腾大半天。虽然有点麻烦,但每次弄完之后,看着硬盘里整整齐齐的文件,心里就特别踏实。感觉就像给自己的数字家当上了个保险,挺值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