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聊聊“流徽”这个词儿。听着是不是挺有点感觉的?不是啥高深理论,就是我自个儿最近琢磨的一点事儿,跟大家分享下我的实践记录。
事情得从我前阵子收拾书房说起。翻箱倒柜的,找出来一个落灰的旧本子。这本子也没啥特别,就是我刚毕业那会儿,瞎记东西用的。随手一翻,看到一页上歪歪扭扭写着“流徽”俩大字,旁边还画个挺抽象的、类似水波纹加个小亭子的图案,现在看真是幼稚得可以。
一下子就勾起回忆。
那会儿刚进公司,愣头青一个,啥都想试试。有一次内部搞个什么分享活动,让大家自由报名讲点东西。我当时也不知道哪来的劲儿,就报个名。主题想半天,觉得得有点“格调”,不能太俗。那时候看一些乱七八糟的古风的东西,不知道怎么就蹦出“流徽”这个词,觉得特别又有流动感,又有好名声的意思,还沾点琴啥的雅气。
于是我的实践就开始——我要策划一个“流徽”主题的分享。
具体干啥?
- 第一步,定调子。 我就琢磨,“流徽”嘛得有种淡淡的、持续不断的美感。分享内容不能太硬,得有点启发性,让人听完能回味一下。当时是这么想的哈。
- 第二步,找内容。 这就头疼。我一个新人能有啥深刻见解?东拼西凑呗。网上找点资料,看几篇别人的博客,加上自己一点不成熟的想法,缝合起来。现在想想,那内容估计自己都讲不明白。
- 第三步,做准备。 就是做PPT。那时候技术也烂,审美也就那样。找个自认为“古朴”的模板,把字儿堆上去,图片也弄几张模糊不清的风景图,觉得这样就有“意境”。为扣“流徽”这个题,我还特意在结尾页放个“未完待续,余音绕梁”之类的蠢话。
- 第四步,现场分享。 这是最“实践”的部分。分享那天,人不多,小会议室里,我紧张得要死。对着那个简陋的PPT,磕磕巴巴地讲。讲到一半,自己都觉得没啥意思,空洞得很。底下的人估计也就给个面子,偶尔点点头。
实践结果与反思
结果可想而知,那次分享可以说是相当平淡,甚至有点尴尬。啥“流徽”,能“流”下去没出岔子就不错。当时还挺受打击的,觉得自个儿想法挺咋就搞成这样。
现在再看到本子上这俩字,反而觉得有点好笑,也有点别的体会。
“流徽”这东西,真不是靠想、靠喊口号就能有的。 它不是你硬要设计出来的某种“风格”,也不是你名字起得好听就自带的光环。
我觉得,它更像是一种自然而然沉淀下来的东西。是你踏踏实实做很多事,经历很多,那些好的东西、好的影响,慢慢地、不经意地显露出来,像水波一样散开,那才叫“流徽”。
就像我那次失败的分享,虽然过程挺笨拙,结果也拿不出手。但那个想把事情做好、想搞出点不一样东西的劲儿,那个实践的过程本身,现在回想起来,对我个人来说,也算是一种特别的“流徽”——一段青涩但真实的记录。
别总想着一开始就要搞个大新闻,要“流徽”后世啥的。先把手头的事儿,一点一点做做扎实。说不定哪天,那“流徽”的味儿,自己就出来。
这就是我对着“流徽”这俩字的一点瞎琢磨和实践记录。瞎聊聊,大家随便听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