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个“咸淡”,真不是个小事儿,尤其是在咱自个儿家里做饭的时候。想当初我刚开始学着下厨那会儿,这咸淡可真把我给难住。
我就是照着菜谱来。菜谱上说放一小勺盐,我就老老实实放一小勺。有时候说放半勺,我真就用那个小量勺,刮得平平的半勺下去。结果?要么就是齁咸齁咸的,要么就是吃着没味儿,跟嚼白纸似的。
家里人嘴刁,每次一尝,不是皱眉头说“今天盐罐子打翻?”,就是撇撇嘴讲“一点味道没有,是不是忘放盐?”。搞得我特别没面子,做饭的积极性都快被打击没。
后来我琢磨,这菜谱写的“一小勺”它也不是标准的,勺子有大有小,而且不同牌子的盐,咸度好像也不太一样。还有,食材本身有时候也带点咸味,比如有些酱油、豆瓣酱啥的。光看菜谱,那不是刻舟求剑嘛
开始摸索门道
我就不信这个邪。我开始尝试着改变策略。主要就是几点:
- 少放,多次尝: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我不再一下子把预计的盐量全放进去。特别是炒菜,我先少放一点底味,煸炒出香味。
- 出锅前定味: 等菜快熟,汤汁也差不多,我就用个干净的小勺子或者筷子尖,蘸一点汤汁尝尝味道。这时候感觉淡,再一点点加盐,加一点,搅匀,再尝,直到自己觉得“差不多”。
- 考虑其他调料: 如果菜里要放酱油、蚝油、豆豉、咸菜这些本身就咸的东西,那放盐就得更小心,甚至有时候都不用单独再放盐。
- 不同菜区别对待: 比如做汤,一开始不能放足盐,因为汤会越熬越浓,水分蒸发,味道就变咸。得等快出锅时再调味。要是炖肉,可以稍微早点放盐,让肉入味,但也要留有余地。
就这么实践一段时间,出错的次数明显就少。虽然偶尔还会手抖稍微咸点或者淡点,但大方向基本能把握住。现在家里人吃饭,很少再对咸淡提意见,有时候还会夸一句“今天这菜味道正好”。
所以说,这做饭的“咸淡”,真不是光靠看或者量就能搞定的。关键还得靠自己的舌头去试,多练,多现在做菜,放多少盐我心里大概就有个数,这都是一次次尝出来的经验。这过程,也挺有意思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