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琢磨一个词儿,“二维化”。听着挺玄乎的,又是啥纳米材料又是科幻小说的,感觉离咱普通人挺远。但就爱瞎琢磨,总觉得这些高大上的概念,没准日常也能碰上,或者说,能用咱自己的土方法“实践”一把。
这事儿得从我整理房间说起。东西堆得那叫一个乱,想找个啥得翻半天。各种物件,有立体的,有扁平的,有常用的,有压箱底的,全混在一块儿,简直就是个三维的“灾难现场”。当时我就想,能不能让这堆东西“二维化”一下,让它们在某个平面上排排坐,一目然?
第一步:清空与摊开
说干就干。我先把一个区域,比如书桌,彻底清空。然后,把附近架子上、抽屉里所有零零碎碎的东西,一股脑全搬出来,全都摊在地上或者床上。这一步很关键,就是把原来堆叠的、隐藏的东西,强制性地在一个大平面上展示出来。这感觉,有点像把三维空间里的东西“压”到一个二维平面上瞅瞅。
第二步:分类与归集
摊开之后,看着满地狼藉,头都大。但这时候,反而好下手。我开始分类,比如:
- 文具类(笔、本子、尺子)
- 电子产品类(充电器、数据线、耳机)
- 文件票据类(说明书、发票、旧信件)
- 杂物类(小玩具、纪念品、不知道干啥用的零件)
把同类的东西归拢到一起。这个过程,就像在那个“二维平面”上画格子,把不同的东西放进不同的格子里。虽然东西本身还是立体的,但它们在“管理”这个层面上,已经被我按类别“二维化”处理。
第三步:规划二维布局(收纳)
分好类,心里就有数。接下来就是决定这些东西怎么放回去。我不再像以前那样随便塞,而是琢磨着怎么在抽屉、柜子这些“二维空间”(因为我们通常是从上方俯视或者正面看待抽屉和柜子内部布局)里安排它们。
我找来一些收纳盒、分隔板,在抽屉里“划分”出明确的二维区域。比如,一个抽屉,左边放文具,右边放电子线材。每个区域内部,东西尽量平铺或者竖着放,避免堆叠。这样一打开抽屉,所有东西基本都在一个平面上,看得清清楚楚。
实践结果与感受
搞半天,总算是把那一小块区域给“二维化”。效果嘛确实立竿见影。找东西方便多,看着也清爽。虽然物品本身还是三维的,但通过这种摊开、分类、重新布局的方式,我在管理和视觉上,确实实现某种程度的“二维化”。
后来想想,这不就是咱平时说的“整理”、“归纳”嘛非要套个“二维化”的名头,好像也没啥特别的。但从“强制摊开到二维平面”这个角度去动手,思路确实会有点不一样,它逼着你先宏观地看清全貌,再进行微观的布局。不像以前,可能就是拿起一个东西,随便找个缝塞进去完事。
这“二维化”,对我来说,这回实践就是一种强制性的、先把复杂问题(物品杂乱)平面化、全局化展示,然后再分类分区解决的思维方式。用这种方法整理东西,还挺管用的。下次,没准可以试试把工作计划或者别的啥复杂事儿也这么“二维化”处理一下,看看效果咋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