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我最近琢磨的一个三国人物——刘晔。
我对刘晔这人印象不深。翻《三国演义》那会儿,感觉他出场机会不多,不像郭嘉、诸葛亮那么耀眼。后来也是偶然,不知道怎么就看到有人提他,说他挺厉害的,我就来兴趣,想着去翻翻《三国志》里关于他的记载,看看是不是真那么回事儿。
我的挖掘过程
这一看呐,还真有点东西。我发现《三国志》里对他的评价挺高,说他“有佐世之才”,年轻时候就挺有名。
我就开始扒拉他的事迹,一件件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提的那些大战略建议。
- 比如当年曹操拿下汉中之后,刘晔就劝曹操,说咱刚把刘备打趴下,蜀地人心还不稳,咱应该趁热打铁,一鼓作气把蜀地也给端。这就是后来常说的“得陇望蜀”那事的源头。可惜当时曹操没听,觉得够,想歇歇,结果错过大好时机。我看到这段的时候,就琢磨,这刘晔看问题是真准,对时机的把握很到位。
- 还有后来曹丕当政那会儿,刘备伐吴,结果在夷陵大败。刘晔又建议曹丕,说现在孙权刚打赢,但肯定也损失惨重,而且跟蜀汉结大仇,咱们可以趁这个机会去打东吴,甚至可以跟蜀汉那边递个话,一起搞。你想想,这招要是成,那三国局面可能就完全不一样。结果?曹丕犹豫,又没抓住机会。
我反复看这些记录,就感觉这刘晔的脑子是真好使,特别是对天下大势的判断,感觉比好多人都看得远、看得透。他不光是出个小点子那种,他是能站在曹魏全局的角度去谋划,这在当时真挺难得的。
琢磨他的“料事如神”
除这些大战略,书里还记不少他“料事如神”的小故事。比如他能根据一些细节,判断出一些事情的走向,看人也挺准。我就对着这些记载,自己在那儿分析,他为啥能判断得这么准?
我觉得,这可能跟他这个人比较务实、注重观察有关系。不像有些人可能光凭感觉或者理论,刘晔给人的感觉是,他能看到很多别人注意不到的细节,然后把这些信息串起来,得出一个比较靠谱的
他还跟过刘勋,后来才跟着刘勋一起投奔的曹操。曹操当时挺看重他的。我就想,能在曹操那样一个猛人手下当重要谋士,没两把刷子肯定是不行的。
为啥他的好建议没被采纳?
这也是我一直琢磨的问题。为啥这么好的建议,像“得陇望蜀”和趁夷陵之战后伐吴,都没被最高领导采纳?
我自己的体会,这事儿挺复杂的。可能当时曹操确实累,年纪也大,锐气不如以前。曹丕,可能也有他自己的考虑,比如刚接班,想先稳一稳内部什么的。有时候,一个好建议能不能被采纳,不光看建议本身好不还得看当时的具体情况、领导者的状态和决心,甚至还有其他人的意见等等。
想到这儿,感觉跟咱们平时工作、生活里遇到的事儿也挺像。你觉得一个方案特别对长远发展有利,但没被通过,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简单地说谁对谁错,就是立场、时机、考虑的角度不一样。
我对刘晔的最终看法
我现在再看刘晔,感觉他就像那种公司里不爱出风头,但看问题特别准、特别有深度的老前辈或者技术专家。平时话不多,但一开口就能点到要害上。
虽然他没能像郭嘉那样帮曹操奠定北方基础,也没像诸葛亮那样撑起一个国家,他的很多高明建议也没能完全实现,但他那种对大局的洞察力,那种战略眼光,我个人是非常佩服的。我觉得,在曹魏那个谋士团里,刘晔绝对是个被低估的厉害角色,是真正的“佐世之才”。
好,今天就先跟大家分享到这儿。就是我自己瞎琢磨的一些想法,大家有不同看法也欢迎一起聊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