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带孩子过程中,那个让人头疼的“怒气爆发”时刻。这事儿,谁家都躲不过我家小子前几年也是个一点就着的炮仗,那场面,啧啧,鸡飞狗跳是常态。
过去的我是怎么做的
我也是个暴脾气。小子一哭一闹,尤其是在外面,我这脸唰一下就挂不住,火气“蹭”地就上来。第一反应就是制止,大声吼他:“不准哭!”“你再闹试试!” 要么就是把他拖到一边,冷处理,甚至有时候气急也动过手,拍几下屁股。
结果?效果很差。要么他闹得更凶,要么就是暂时憋回去,但你能感觉到那股怨气还在,下次爆发可能更厉害。而且我自己也气得够呛,事后又后悔,觉得对孩子太凶。这种拉锯战,真是身心俱疲。
后来我开始琢磨和调整
后来我就琢磨,老这么下去不是办法。大人发火都控制不住,凭啥要求小孩子瞬间冷静?我开始看一些育儿的东西,也观察别家父母怎么处理,然后自己慢慢摸索。
我发现,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我自己得先稳住。孩子发飙的时候,是他情绪失控,他需要的是一个冷静的“锚”,而不是另一个失控的“炸药包”。他闹起来的时候,我先做几次深呼吸,告诉自己:别急,别跟着他的节奏走。
稳住之后,我就开始尝试理解他为啥发火。很多时候,孩子发脾气不是无理取闹,背后肯定有原因。
- 是不是累、饿?
- 是不是遇到挫折,比如玩具拼不
- 是不是感觉被忽视,想要关注?
- 是不是需求没被满足,比如想买某个东西?
搞明白原因很关键。有时候光是把他抱起来,安抚一下,说一句“我知道你很累”或者“这个玩具确实有点难拼”,他的情绪就能缓解一大半。
具体的实践过程
具体操作起来,我大概是这么几步:
第一步:保持冷静,确保安全。 如果他扔东西或者打人,先温和但坚定地阻止危险行为,把他带到相对安全或者私密一点的地方(如果在外面)。语气要平静,但态度要明确:不可以伤害自己或他人,不可以破坏东西。
第二步:接纳和命名情绪。 我会蹲下来,尽量跟他平视,看着他的眼睛说:“妈妈/爸爸看到你现在非常生气。”或者“你很失望/沮丧,对不对?” 帮他说出他的感受。这一步很重要,让他知道他的情绪是被看见、被理解的,而不是坏东西。
第三步:倾听(如果他愿意说)。 等他稍微平静一点,问问他:“能告诉我发生什么事吗?” 耐心听他说,哪怕他说得颠三倒四,也别打断,别急着反驳或者讲道理。
第四步:设定界限和引导。 在理解他的基础上,还是要明确规矩。比如:“我知道你很想要那个糖,但是我们说好饭前不吃糖。生气可以,但是打滚或者大喊大叫解决不问题。” 然后可以提供一些选择:“你想现在喝点水冷静一下,还是我们先抱一会儿?” 或者引导他用更合适的方式表达:“下次你生气,可以告诉妈妈‘我很生气’,或者去打那个枕头,好吗?”
现在的效果
这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反复练习和坚持。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还是老样子,甚至变本加厉试探你的底线。但只要坚持下去,效果是看得见的。
现在我家小子再遇到不顺心的事,虽然还是会不高兴,但很少会歇斯底里地大爆发。他会噘着嘴说“我不开心”,或者直接说“我生气”。这时候我们就能坐下来好好聊聊,或者给他点时间自己消化一下。亲子关系也比以前那种硬碰硬的状态好太多。
处理孩子的怒气爆发,也是我们大人自我修行的一个过程。先管好自己的情绪,再去理解和引导孩子,这招挺管用,至少在我家是这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