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个“神之国”,听着挺玄乎的?一开始就是我们那时候手上一个项目的代号,搞得挺神秘。为啥叫这个?估计是头儿看啥小说或者动漫,一拍脑袋就定,觉得特别牛,能成大事儿。
项目启动,画大饼阶段
刚开始启动的时候,那真是热情高涨。找个大会议室,投影仪打着花里胡哨的PPT,说咱们要搞个全新的东西,颠覆这个,颠覆那个,打造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数字王国”,差不多就是“神之国”的意思。大家听得都挺激动,觉得终于能干票大的。
第一步:搭架子。
这步还算顺利。我们几个技术骨干先上,吭哧吭哧开始选技术、搭基础环境。那时候争论也挺多,用这个框架还是那个框架,数据库选哪个,缓存怎么搞,吵得脸红脖子粗。总算是七拼八凑,把基础的架子给弄起来。
- 前端的兄弟们选当时最火的技术栈,说要搞酷炫的界面。
- 后端的哥们儿分成几拨,有的用Java,有的想试试新的语言,说是性能
- 还有负责数据的,搞一套听起来特厉害的大数据方案。
看着挺像那么回事儿,对?跟联合国似的,啥都有。
埋头开发,问题浮现
接着就是各个部分开始具体开发。这一干起来,问题就慢慢出来。最开始那个“神之国”的宏伟蓝图,太大太模糊。具体到每个小功能怎么实现,不同组之间怎么对接,那真是天天开会,天天扯皮。
沟通成本高得吓人。
前端说后端接口给的不对,后端说前端传的参数有问题,数据那边又说业务这边需求老变,没法搞。就跟那个B站用一堆语言一样,我们这也是各个山头林立,标准不统一,各说各的话。
本来想搞个“神之国”,结果弄得像个“巴别塔”,大家语言都不通。
我那时候负责其中一块核心逻辑,真是焦头烂额。为跟其他组对接,我得去解他们的技术细节,有时候还得帮他们查问题。自己的活儿都干不完,还得到处救火。
我的“流放”经历
这项目拖拖拉拉搞小半年,进度严重滞后。老板开始不满意,压力一层层传下来。有一次开评审会,因为一个模块的性能问题,我和另一个组的负责人直接在会上吵起来,互相甩锅,场面挺难看的。
结果?没过几天,我就被“优化”。不是直接裁掉,是给我调到一个边缘部门去,美其名曰“轮岗”,负责一个老的不能再老的系统维护。那感觉,简直就是从“神之国”的核心建设团队,直接被流放到边疆。
那段时间挺灰暗的。
天天对着一堆没人愿意碰的旧代码,同事也都是些快退休或者没啥追求的老员工。一开始很不甘心,觉得凭啥?就因为吵一架?后来慢慢也想通,那个“神之国”项目,从一开始就有点好高骛远,根基不稳,内部矛盾重重,出问题是早晚的事,我可能就是那个被推出来的倒霉蛋。
在那边疆部门待一年多,倒是清闲不少。我利用空闲时间,自己学点别的东西,也反思很多。后来听说那个“神之国”项目,果然还是黄。烧不少钱,搞出来个四不像,没人愿意接手,悄无声息地就没。
一点体会
现在回想起来,搞项目,真不是名字起得响亮,技术选得新潮就行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团队协作,目标一致,比啥都重要。
步子太大,容易扯着蛋。
想建“神之国”没问题,但得先看看自己手上的砖头够不够,地基打得牢不牢,一起搬砖的人是不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然,多半就是一场空,甚至还可能像我一样,莫名其妙就被“流放”。
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可能比那些花里胡哨的概念靠谱得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