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禁忌之地”,大伙儿可能立马想到网上说的那些个什么罗马尼亚吸血鬼村,法国那个啥维洛亚特山,还有韩国那个昆池岩精神病院,听着就玄乎。这些地方,要么传得神神叨叨,要么就是真刀真枪的危险。但咱今儿要聊的这个“禁忌之地”,可能没那么邪乎,但对我来说,那段经历可真是刻骨铭心,也算是我自个儿闯过的一个“禁区”了。
初入“雷区”
那会儿我刚换了个工作,进了一家看起来还挺光鲜的公司。新人嘛总得表现表现。可没过多久,我就摊上事儿了。公司里头有个项目,代号叫“深渊”。这名字可不是白叫的。据说这项目从立项开始就没顺过,前前后后换了三四拨人,要么是项目黄了,要么是负责人干不下去跑路了。老员工们私下里都管它叫“百慕大三角”,谁沾上谁倒霉,能躲多远躲多远。
我当时哪知道这些,领导笑眯眯地把我叫过去,说:“小张,看你年轻人有干劲,这个‘深渊’项目,有点挑战性,但做好了对你发展很有好处。交给你,我放心!” 我一听,好家伙,这是要委以重任,当时还挺激动,拍着胸脯就接了。
“深渊”探险记
等我真一头扎进去,才明白为啥叫“深渊”了。那简直不是人干的活儿!
- 第一步,交接。上个负责人早就走了,留下一堆乱七八糟的文档,有的还是手写的,涂涂改改,跟天书似的。代码更是重量级,各种奇葩命名,逻辑绕得能把人看晕过去。想找个人问问?老员工一听是“深渊”项目,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要么说不清楚,要么就说“那个项目,祝你好运”。
- 然后,我开始梳理。每天对着电脑十几个小时,眼睛都快瞎了。我试着去理解那些前人留下的“遗产”,那感觉就像在考古,不,比考古还费劲,考古好歹还有个盼头,我这儿是越挖越绝望。代码里各种“临时方案”、“后续优化”、“先这样”,结果“后续”永远没来,“临时”成了永久。
- 就是踩坑。我小心翼翼地改动一点东西,想着先跑通个小模块,结果“啪”一下,整个系统崩了。再改,又崩。那段时间,我几乎天天加班到深夜,周末也泡在公司。同事们下班都绕着我工位走,生怕沾上晦气。
- 最难的是沟通。这项目牵扯好几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我去协调,要么是“我们这块没问题”,要么是“那个需求不归我们管”。我感觉自己就像个皮球,被踢来踢去。
有一次,为了一个关键的技术节点,我连续熬了三个通宵,就趴在桌子上眯一会儿。醒来的时候,看着窗外天都亮了,那一瞬间,真有种想把电脑砸了的冲动。真切体会到啥叫“禁忌”,就是那种你明明知道前面是坑,还不得不硬着头皮往下跳的感觉。
爬出“深渊”之后
你问我咋样了?那项目算是勉强收尾了,没黄在我手里,但也谈不上多成功,就是那种“能用,但也就那样”的状态。我,也因为这个项目,硬生生把自己从一个技术小白逼成了一个能独立解决各种疑难杂症的“老油条”。
那段时间真挺不是滋味的。为啥我知道这些“禁忌之地”的门道?因为我亲身在里头滚过一遍!那段日子,我算是把一个项目从头到尾可能遇到的所有坑都踩了个遍。别人不愿碰的,我碰了;别人不敢做的,我硬着头皮做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所谓的“深渊”项目,就是个没人愿意接的烂摊子。它之所以成为“禁忌”,不是因为它本身有多难,而是因为没人愿意投入足够的资源和精力去彻底解决问题,大家都是想着怎么绕过去,或者把包袱甩给下一个人。我当时也是没得选,被推上去了。
有时候所谓的“禁忌之地”,可能并没传说中那么可怕。可怕的是人心里的畏惧和逃避。有些地方确实是真禁忌,咱普通人还是别瞎闯。但工作和生活里遇到的那些“小禁区”,有时候硬着头皮闯一闯,没准儿也能闯出一条路来,至少,能让你看明白很多事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