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就来聊聊我自个儿跟豆瓣评分这点事儿。也不是啥大事儿,就是平时自己瞎琢磨、瞎实践的一些记录。
我是挺信赖豆瓣评分的。 那会儿看电影、找书,基本上就是先打开豆瓣瞅一眼分数。觉得,这玩意儿是好多人一起评出来的,总归有点参考价值,能帮我避开一些大坑不是?
我的习惯是这样的:
- 想看个电影,先搜一下,看看评分。要是上8分,那基本上就列入必看名单。要是六七分,就看看评论,感觉对胃口也可能去瞅瞅。要是低于6分,那基本上就直接划掉,懒得浪费时间。
- 看书也差不多,特别是买实体书的时候,毕竟不便宜,总想买点大家都说好的。
这个习惯持续挺长时间,感觉也还行,确实帮我过滤掉一些明显不咋地的东西。但是,慢慢地,我就发现有点不对劲。
有几次经历,让我开始琢磨这事儿。
第一次, 是看一个评分挺高的国产悬疑片,好像快8分,当时期待值拉满。结果?开头还行,越看越不对味儿,悬疑感没多少,反而觉得有点莫名其妙的搞笑,或者说,是那种想搞笑但又没搞好的尴尬。看完我就纳闷,这评分咋来的?后来跟朋友聊,他们也有同感,说这根本不能算正经悬疑片,当个荒诞喜剧看可能还行。我就想,这评分是不是把类型都搞混?还是说打分的人口味比较特别?
第二次, 是找一本评价不错的书看。分数也不低,评论区也是一堆赞扬。我耐着性子看完,感觉就是…挺一般的。文笔也就那样,故事也没啥特别出彩的地方,甚至有些地方感觉逻辑都有点问题,像是没打磨好就拿出来。我就搞不懂,为啥能有这么高的分?难道是我自己的欣赏水平有问题?
还有反过来的情况。 有的电影评分不高,可能就六分出头,我偶然点进去看,结果发现特别对我的胃口,觉得拍得挺有意思,或者某个点特别打动我。这时候我再去翻评论,发现喜欢的人也有,但骂的人也挺狠,感觉评价非常两极分化。
经历几次这种“评分”和“实际感受”对不上的情况,我就开始调整自己的“实践”。
我的调整过程
我不再是看到高分就无脑冲,看到低分就直接pass。
我开始更仔细地看评论区,特别是那些打低分和打高分的评论。看看他们具体在夸什么,骂什么。有时候高分是因为它符合某一类特定人群的喜比如特别小众的文艺片爱好者,或者某个演员的铁杆粉丝。有时候低分也可能是一些人因为某个不太重要的点就全盘否定。
我会尝试看看有没有其他地方的评价,虽然国内主要看豆瓣,但有时候搜搜国外的评价,比如IMDB啥的(虽然现在不常弄),看看是不是国内外评价差别很大。这也能侧面反映点问题,是不是文化差异导致的,还是片子本身确实有硬伤。
再然后, 我更看重信息本身,比如导演是谁,演员是谁,大致讲个啥故事。结合这些信息,再去看评分和评论,心里大概就有个谱。比如某个导演我一直挺喜欢他的风格,那就算评分低一点,我也愿意去试试。
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相信自己的直觉和判断。 评分这东西,说到底就是个数字,一个参考。它可能是几千几万个人评价出来的,但这些人可能口味很集中,或者评价的时候带有很强的情绪。最终好不好看,对我来说值不值得花时间,还得我自己感受才知道。
现在的看法
我用豆瓣评分,更多是把它当作一个“索引”或者“筛选器”。 它可以帮我快速解一部作品大概的热度和争议点在哪儿,但绝不是我做决定的唯一标准。
我觉得,任何评分系统都有它的局限性。豆瓣以前可能用户群体更偏文艺一点,现在用户多,口味也杂,但可能打分习惯还是有点“小圈子”的感觉。加上打分机制本身,人一多,加权算法什么的,可能也会让分数有些波动。
反正,我现在的心态就是: 分数看看就别太当真。多看看差评,再看看好评,结合自己的喜好去判断。最终还是要自己去体验,毕竟每个人的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嘛指望一个分数能完全代表一部作品的好坏,或者完全符合每个人的口味,那本身就不太现实。
实践下来,感觉这样轻松多,不会因为高分作品不合口味而失望,也不会错过一些低分但对自己来说还不错的作品。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