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就聊聊“用语”这事儿。这玩意儿听着玄乎,就是咱平时咋说话。我这也不是啥理论家,就是自个儿瞎琢磨,加上碰不少钉子,总结点土经验。
刚开始出来做事那会儿,愣头青一个,说话直来直去,自以为是“真诚”,觉得有啥说啥呗,藏着掖着多累。结果?没少得罪人。有时候明明是好心提个意见,话说出口就变味儿,搞得人家不高兴,自己也憋屈。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个项目,我觉得对方团队给的方案有个地方不太行,风险挺大。开会的时候,我当时也没想太多,直接就噼里啪一顿说,哪里哪里不对,应该怎么怎么样。话说完,会场那个安静,对方负责人的脸都绿。虽然那个问题确实存在,方案也改,但那梁子算是结下。后来好长一段时间,跟那个团队对接,总感觉中间隔着点沟通起来费劲巴拉的。
那次之后我就琢磨,这事儿不对。话没错,理儿也在我这边,怎么效果这么差?晚上回家躺床上翻来覆去地想,才慢慢有点明白过来,问题出在“怎么说”上。
我后来是怎么调整的?
主要是几个方面,也没啥高深的:
- 先学着叫对人。 以前觉得不就一称呼嘛随便叫叫得。后来发现不行,你得看场合,看对方身份。是叫“王总”还是“王哥”,还是“老师傅”,这里头区别大去。一句恰当的称呼,立马能把距离拉近不少,对方听着也舒服。
- 说话前先“垫铺盖”。 尤其是在要提不同意见或者指出问题的时候,不能像以前那样直挺挺地怼上去。我学着先肯定一下对方做得好的地方,或者说说对方方案里我认同的部分。比如,“您这个思路的大方向我觉得挺特别是XX这块考虑得很周全。就是,关于那个小细节,我在想有没有可能……” 这么一说,对方就没那么抵触,觉得你不是来找茬的,是真想把事儿弄
- 少用“你必须”、“你应该”。 这类词太冲,听着像下命令。我尽量换成“你看这样行不行?”、“咱们试试这个方法?”、“我建议……” 把决定权或者选择权稍微往对方那边推一点,听着就没那么硬。
- 学着听别人把话说完。 这个太重要。以前老是急着插话,打断别人。现在强迫自己,不管心里多着急,多不认同,都得等人家把话说利索。一来是尊重,二来是,很多时候你不听完,根本理解不全人家的意思,容易自己在那儿瞎判断。
- 找点话说,别冷场。 尤其是刚认识或者不熟的人,干巴巴地谈工作容易尴尬。我会试着找点轻松的话题,比如“最近天气……”、“听说您也喜欢那个啥……”,扯几句闲篇,气氛缓和,再说正事就顺畅多。
效果咋样?
实话实说,改这些说话的习惯之后,感觉顺畅多。不是说就再也没矛盾,那不可能。但是明显感觉到,跟人沟通的时候,火药味少,理解多,事情推进起来也快。以前觉得是别人难搞,现在想想,自己说话的方式可能也有一半的责任。
说到底,“用语”这玩意儿,不是让你去拍马屁、去虚伪,而是用一种更让人舒服、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去表达你的想法,把事儿给办。就这么点事儿,但真得在实践里一点点磕,一点点改。反正我是这么过来的,现在还在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