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唠唠“创伤”这个事儿,特别是小时候那些可能自己都没太当回事儿的经历。
很多人可能觉得,小孩子嘛忘性大,磕磕碰碰或者被骂几句,过去就过去。但根据我自个儿观察和琢磨,有些事儿真不是那么容易翻篇的。就像咱们电脑里删不掉的垃圾文件,平时可能不碍事,但关键时刻就可能拖慢系统,甚至让系统卡壳。
我的观察实践
我为啥突然想聊这个?主要是我身边确实有这么个例子,让我挺有感触的。就叫他小A。小A这人,平时看着挺正常的,甚至有点过于“懂事”,特别会看人脸色,尽量不给人添麻烦。
一开始我还觉得,这孩子挺成熟。但时间长,我就发现有点不对劲。他好像特别怕犯错,一点小事没做他就紧张得不得,自己在那儿琢磨半天,反复道歉,搞得别人都不好意思。
- 有一次大家一起搞个小活动,他负责的部分出点小纰漏,不影响大局,我们都说没事儿。但他不行,一晚上都没怎么说话,后来还私下跟我说,觉得自己搞砸,特别对不起大家。
- 还有,他好像很难真正跟人建立特别亲近的关系。表面上跟谁都客客气气的,但你总感觉隔着一层。别人想靠近一点,他就下意识地往后退。
- 情绪上也不太稳定,有时候会因为一件很小的事儿突然就低落下去,或者特别烦躁,但又不说为
后来有一次,机会挺巧合的,跟他聊得比较深。他才吞吞吐吐地说点小时候的事儿。也不是啥惊天动地的大事,大概就是家里管得特别严,考试稍微差点就会被狠狠批评,甚至罚站什么的。还有就是父母经常吵架,虽然没动手,但家里气氛常年紧张。他从小就学会小心翼翼地观察父母脸色,尽量不惹他们生气。
实践中的体会
听完这些,我才有点明白他现在的状态是怎么回事。那些小时候为“生存”下来的模式,比如过度敏感、害怕犯错、压抑自己、不轻易相信人,已经刻在他骨子里。
这事儿对我触动挺大的。我开始反思,自己或者身边的人,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情况?那些我们以为早忘的、或者觉得“没啥大不”的童年经历,可能一直在悄悄影响着我们现在的想法、行为和人际关系。
我的“实践”也谈不上多专业,就是:
- 多观察:留意自己和身边人的行为模式,特别是那些看起来有点“怪”或者“过头”的反应,琢磨琢磨背后可能有啥原因。
- 试着理解,少评判:看到别人有些行为,比如特别敏感、容易炸毛或者过分退缩,先别急着下定论说这人“情商低”或者“性格不好”。想想是不是有更深层的原因。
- 对自己宽容点:如果发现自己也有一些类似的问题,比如莫名的焦虑、自卑或者社交障碍,也别光顾着自责。试着回想一下,是不是跟过去某些经历有关。认识到这一点,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 创造安全感:跟小A这样的人相处,我发现最重要的就是提供一个相对安全、包容的环境。别给他太大压力,允许他犯错,让他感觉在你这儿不用那么紧绷着。这需要耐心,急不来。
这回对“创伤”的观察和思考,让我觉得,很多成年后的心理困扰,根子可能真的在很早的时候就埋下。认识到这一点,可能帮不别人立马“好起来”,但至少能让我们对自己、对他人多一份理解和耐心。这玩意儿影响挺深远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也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得慢慢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