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式父母”,我自个儿就是这么过来的。小时候,感觉就是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里,爸妈总觉得我不够得再努努力。考好没啥夸奖,觉得应该的;考差?那完,一顿数落是免不的。爱肯定是爱的,那没得说,就是表达方式,现在想想,挺让人“窒息”的。
等到我自己当爹,就下定决心,不能再走我爸妈那老路。我想着得给孩子多点空间,让他自己闯闯,多鼓励,少打击。听起来挺美哈?真做起来,那叫一个难。
第一次“放手”的尝试
我记得第一次让我儿子自个儿挑兴趣班。我老婆当时就有点嘀咕,“他还懂啥?别挑些没用的。” 我硬是顶住,说让他试试。结果?他挑个啥…呃,好像是街舞,当时觉得这玩意儿不务正业,心里那个纠结。我爸妈知道,直接打电话过来,“瞎胡闹!赶紧给他报奥数、英语!”
那段时间,家里真是鸡飞狗跳。老一辈的天天念叨,说我把孩子“放羊”,以后没出息都赖我。我自己也犯嘀咕,看着邻居家孩子钢琴过十级,我家这还在地上瞎蹦跶,说不焦虑是假的。
学习上的“拉锯战”
还有就是学习。我小时候,成绩就是天。现在轮到我儿子,我也想他学习但又不想天天就盯着分数。我就试着跟他说,“过程努力就结果不强求。” 话是这么说,可开家长会,看到他成绩单,再听老师说“某某某这回又是第一”,我那火气,蹭蹭往上冒。回去差点就没忍住,又变回我爸妈的样子。
- 忍住不看他作业,让他自己负责。(结果有时候就真忘写…)
- 想夸他“你真棒”,话到嘴边变成“这回还行,下次继续努力”。(老习惯真难改!)
- 抵制住给他在外面报一堆补习班的冲动。(内心慌得一批)
感觉自己就像在拔河,一边是想给孩子自由,一边是“中国式”的焦虑感,还有身边环境的压力,把我往回拽。
实践中的一点体会
这么折腾下来几年,我发现啥?
第一,完全照搬西式“快乐教育”不现实,完全复制老一辈的“高压模式”也不行。咱这环境不一样,压力实打实地在。找到平衡点最重要。该管得管,该放得放,这个度,得自己慢慢摸索。
第二,我开始有点理解我爸妈那辈人。他们那时候,资源少,竞争激烈,觉得只有那条“好好学习-好大学-好工作”的路最稳妥。他们那种“包办”、“高压”,也是一种笨拙的爱,想把他们认为最好的给孩子。
第三,孩子挺有韧性的。我儿子没去学奥数,街舞跳得也挺开心,性格好像是开朗不少,动手能力也还行。虽然学习成绩不是顶尖,但也没落下。有时候放手,他反而能自己琢磨出点东西来。
这“中国式父母”的实践,对我来说,就是个不断自我修正的过程。没有标准答案,一边是自己童年的影子,一边是想给孩子更好的未来的心,跌跌撞撞地往前走。这记录,也算是给自己提个醒,别忘当初为啥想改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