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聊聊“异端审判”这事儿,当然不是说历史上那种打打杀杀的,是我自个儿最近在琢磨和实践里头,发现自己好像也经常在干类似的事,尤其是在面对一些新想法或者跟自己习惯不一样的东西的时候。
我的“审判”开端
这事儿得从我最近捣鼓一个新项目说起。我习惯一套自己摸索出来的流程,用好几年,自觉效率还行,也挺稳当。但前阵子,有个同事,小年轻,想法挺多,给我提个完全不同的路子。他觉得他那套方法,从长远看,可能扩展性更效率也能再提一提。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皱眉头。心里头第一个念头就是:“瞎折腾现在这套不好好的?别给我整出什么幺蛾子来。” 这就是“审判”的开始,对?我还没仔细看他的东西,心里头就已经先给他定性——“异端”,跟我这“正统”不一样的。
调查与质询
然后,我压着性子,说你把东西给我看看。我开始“调查”。我花点时间,把他给的方案文档、他做的一些小样,都翻一遍。一边看,一边心里就在嘀咕:
这个地方,跟我原来的习惯冲突太大,改动成本不小。
他说的那个优势,听起来挺美,但实际落地会不会有坑?我没试过,心里没底。
稳定性怎么样?我这套老方法,好歹是经过时间检验的,他这个新的,万一出问题咋办?
你看,我这过程,是不是像极拿着放大镜找茬?我潜意识里,就在找各种理由来证明,他这个“异端”想法是不可行的,是不安全的,是不如我这“正统”的。
就是“质询”阶段。我把他叫过来,开始提问。我问得很细,每个我觉得可能有风险的点,都让他解释。比如,“你这个地方,考虑到并发情况吗?” “如果数据量大,你这套还能跑得动?” “维护起来方便吗?别人接手会不会骂娘?”
我得承认,有些问题确实是关键,但有些问题,现在回想起来,可能就是我为维护自己习惯的“舒适区”,故意放大或者制造出来的障碍。我当时的态度,可能就有点像个冷冰冰的审判官,不是抱着开放的心态去探讨,而是带着预设的立场去盘问。
裁决与反思
的结果,是他的方案被我“暂时搁置”。我给出的理由很“官方”:风险评估还不充分,需要更多时间验证,当前项目进度紧张,不宜引入大的变更。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很多时候我们否定一个新事物,都是用类似的话术。
这事儿过去之后,我自己晚上睡不着,就在想。我这算不算搞一次“异端审判”?我凭什么就认定我的方法是唯一正确的?万一他的方法真的更我因为自己的“经验”和“权威”(毕竟我比他资历老点),是不是就扼杀一个可能更好的创新?
这种感觉挺微妙的。一方面,我觉得把控风险是必要的,不能啥新东西都脑袋一热就上,出问题谁负责?这算是经验带来的“稳重”。但另一方面,我又有点不安,感觉自己好像成进步的绊脚石。拒绝变化,固守成规,这不就是很多老顽固的特征嘛
我现在也在调整自己。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我提醒自己:
先别急着否定,多听听,多看看。
区分清楚,哪些是真正的风险,哪些只是因为“我不熟悉”带来的恐惧。
尝试小范围验证,而不是一棍子打死。
说白,这“异端审判”的倾向,可能人人都有。关键在于,得意识到自己在“审判”,并且时刻反思,别让自己的“正统”观念,真的变成阻碍进步的枷锁。这实践起来,不容易,是个不断自我拉扯和调整的过程。今天就先记录到这,算是个自我提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