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刷手机,看了一堆股市分析师的视频,那会儿大盘跌得稀里哗的,我就坐不住了:这年头钱存银行里跟没存一样,通胀搞得生活压力山大!于是我开始琢磨,第一波房市火的时候错过了一次,第二波投资机会总不能又白白溜走?我合计着,得动真格的,不能光瞎嚷嚷。
先从翻旧账开始
我先扒拉出以前的投资日记,翻了几页去年亏本的记录,心里直打鼓:那时候买的基金和股票都亏了半拉腰包,害得我差点连房租都交不上。这回再动真格,绝不能重蹈覆辙。打开手机,搜了搜各大平台的讨论区,但信息太多了,乱七八糟的没个头绪,急得我直拍脑门。后来索性泡了杯茶,静下心来整理了一下过去几年的数据,发现一个事儿:经济波动大的时候,总有那么几个隐藏机会冒出来,但得耐心点找。
跟街坊邻居唠嗑找线索
光看资料不行,我就在小区溜达时逮住邻居老李问了一嘴,他干过小买卖儿,知道点门道。他说他买了点黄金首饰,说这玩意儿抗通胀,但我不信邪,试着自己逛了趟金店,摸了摸实物。结果?那价格看得我直摇头,投资门槛太高,普通人哪能随便下手。还问了楼下的王阿姨,她炒股多年,直说科技股还有搞头,但我不懂行,怕又掉坑里。于是记下小本本:找机会得找低门槛的,不能好高骛远。
接着我就自己动手,翻出几张卡,凑了点闲钱出来——不多,就小几千块。决定先小打小闹试试水:选了三个方向,都是普通人容易上手的。
- 关注日常消费相关的:我发现了身边人老在讨论的“必需品降价”,比如网上买菜平台搞促销时囤点折扣券,这不用懂啥专业术语,我就下载了APP,蹲着晚上八点的秒杀,试着抢了几箱米面油。结果比超市买省了二十来块钱,虽说赚不了大钱,但好歹能把生活费降下来,算是一种变相“投资”。
- 留意地方小店回暖:疫情期间那些倒闭的小吃摊儿,最近看社区群里好多人说复工了。我专门跑了趟菜市场门口的小摊,买了份早点支持一下。还和老板套近乎,聊了聊他们进货成本低的地方。回来后我就想,不如试试小额借钱给他们周转,我借给熟摊子点钱,说好按天还,虽然利息不高,但风险小,比存银行强。
- 跟踪政策扶持的闲活儿:新闻整天宣传灵活就业机会,我点开政府网站,免费申请参加了次技能培训,学了点插花手艺。转头在朋友圈发广告,帮人装饰婚礼现场,赚了点零花钱。这不就相当于投资自己吗?本金是时间,产出是兼职收入。
试了水后的经验教训
行动完了,回头我慢慢把这三点融入生活里,现在买菜能省的钱都存进个宝箱罐子;支持小摊那部分挣了个早饭钱;插花活儿,时不时有订单,慢慢回本中。总体说,普通人搞投资,别想一口吃胖子,关键是行动要稳当——从身边小事切入,少点冒险多点踏实。第二波机会就在脚底下,只要你肯弯腰去捡就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