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股票亏得肉疼,听说有个叫“鸣石策略”的量化基金挺赚钱,好奇心就上来了。这玩意儿凭啥能稳赚?我这人轴,不搞明白就难受,干脆自己动手扒开来看个究竟。
第一步:硬啃公开资料
我先找遍了能搜到的鸣石资料、采访,连创始人模糊的讲话稿都没放过。看得我头昏眼花,总结出几点:
- 专做股票对冲:好像就是一边买看好的股票,另一边又用啥工具做“保护”,降低市场波动影响。
- 强调“高频”、“抓微小机会”:听着像在市场上不停捡芝麻?
- 团队一堆数学物理博士:这门槛够高的,写代码的估计也很牛。
第二步:模拟推演“赚钱”过程
懂了点皮毛,我开始按自己想法模拟:
- 抓“小便宜”:我试着盯着几个很活跃的大公司股票,发现同一只股票在不同地方买卖,价格瞬间会差几分钱。我就想,鸣石那帮人可能就是写程序专门盯着这种转瞬即逝的差价,买低卖高,飞快倒腾,一次赚几分钱,一天搞几万次不就积少成多了?
- “对冲”保护真那么灵?:我拿自己的小钱在模拟盘试。比如我看好某支股,就真买一点;同时又模拟用工具做空指数。结果发现市场大跌时,我股票亏,但做空那部分能赚点补补窟窿。不过平衡点太难找了!稍微搞错比例,要么没保护到,要么对冲成本吃掉利润,头疼!
- 找“机器”帮忙:这计算量靠人看盘肯定不行。我琢磨,他们肯定是写了很多代码模型,自动监测各种规则:比如股票价格突然快速变动、交易量瞬间放大……模型就自动判断买卖,快得离谱。我试着用 Excel 写了个极简“信号灯”,几个条件满足就提醒买卖,结果手忙脚乱,完全跟不上。
第三步:瞎琢磨为啥感觉“稳”
跑通基础逻辑,我又琢磨它为啥显得“稳”:
- 只赚“小钱”,积沙成塔:一次赚几分钱毛票,看起来风险小,赚的次数多了总量不小。不像散户死捂一支股,赌大收益,可能一夜暴富也可能大出血。
- 对冲像“安全气囊”:虽然市场崩了它也免不了跌,但因为有对冲,跌的程度可能轻一点,回血快点?我理解是对冲平滑了波动这个大锯齿。
- 机器干活,不手抖:人炒股票情绪来了啥都干得出,恐惧贪婪支配大脑。机器就认死理,该买就买,该砍就砍,不带犹豫的。我觉得这才是最核心的“稳”。
撞上一堵墙
我以为快摸到门道了,结果栽个大跟头!
我照搬书上量化策略,写个小程序模拟历史数据交易。测试结果美滋滋,感觉找到了圣杯!结果兴冲冲拿到真实市场试,几天就把模拟赚的全亏光,还倒贴!为现实太复杂了!比如:
- 你以为看到了“信号”,是市场噪音或者别的机构故意下的套。
- 模型基于过去的数据,但市场稍微一变脸,过去经验就全失效。
- 最要命的是“滑点”!模型觉得该5块买进,实际下单时市场变了,只能5.1块才能买上。一次多花1毛钱,成千上万次叠加,成本吓死人!
撞墙感悟: 折腾完一圈才明白,鸣石的核心壁垒根本不是单个“捡芝麻”或“对冲”,而是一整套精密配合的系统。光是模型失效怎么处理、怎么减少滑点、怎么扛过市场突发冲击…每一处都是技术活,背后是成百上千工程师烧钱、烧脑、烧时间堆出来的高墙。我这种扒窗缝看的门外汉,看见的只是最表面的一层皮,深井一样的技术、数据、硬件支持,想都别想能靠自己一个人捣鼓明白。量化赚的钱,本质是科技碾压的钱。咱散户想抄作业?洗洗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