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在图书馆翻社会派推理小说,看东野圭吾他们写得特别有味道,就琢磨着自己也试试。写来写去总感觉人性那味儿差口气,干巴巴的。得,干脆自己动手搞个项目,专门研究这玩意儿怎么在故事里立起来。
第一步:找活人,憋在屋里没用
琢磨人性不能靠空想。我带着小本本去蹲社区调解室,连续泡了仨下午。
- 听两口子吵赡养费,老太太哭儿子白眼狼,儿子吼自己房贷都喘不过气——俩眼睛全是红血丝。
- 看小老板扯皮工伤赔偿,工人攥着医院账单哆嗦,老板拍桌子骂成本太高要垮台。
- 撞见隔壁单元胖婶揪着邻居骂垃圾袋滴水,转眼又看她偷偷往物业主任口袋塞两盒烟。
第二步:把杂毛线团捋出线头
回家把笔记铺一桌子,越看越像盘乱麻。一个拆迁老头为多分套房和女儿女婿闹翻那事儿特别有嚼头:
- 老头咬死“按规矩就是我的房”,眼角瞄着儿子一家挤两居室租房合同;
- 女儿尖叫“你外孙快上学了没户口”,转身又跟丈夫嘀咕“爸存款得盯紧”;
- 女婿蹲楼道抽闷烟,手机屏幕亮着网贷催债短信。
我拿红笔在这些话底下狂划杠子——每个理直气壮的理由,背面都黏着点见不得光的私心。 这不就是现成的人物骨架吗?
第三步:往骨架里塞血肉
照着原型捏了个拆迁案故事。重点不是查谁偷了补偿协议,是让每个人物心里那点小算盘在案情里滚雪球:
- 让老头嘴上说“守护祖产”,实际藏起早年赶走继子的丑事;
- 安排女儿半夜摸进老爸家翻存折,却瞥见老头搂着泛黄的全家福打鼾;
- 给老实女婿加码——网贷是借来给媳妇治不孕症的,拆迁款刚好够填窟窿。
写的时候后背发凉:恨一个人的时候是真恨,可那点腌臜算计里又混着点真心的影子。
最绝的意外收获
昨儿写到大结局,老头把房本塞给女儿的当口,忽然想起疫情那档子事儿。当初公司黄了,说好散伙饭变相裁员。主管拍胸脯保证补偿金下周到账,扭头就在群里说我们是“自愿离职”。我跟另两个傻小子硬生生白干仨月。
最狠是会计老张,拖着哭腔说自己被连累也要丢饭碗,转头就被我看到他在老板新公司当财务总监。人这玩意儿,真比小说还敢编。 立马把这段撕破脸的戏码揉进故事里,女会计台词一个字儿没改,直接抄当时老张那句:“兄弟你体谅体谅我!”
哆嗦一句:写人哪有什么标准答案?蹲调解室比读一百本心理学有用。记住:好人使坏往往憋着股委屈,坏人发狠心里可能揣着块糖。把这两股拧巴劲儿写透了,纸片人就活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