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整理书架时把《山海经》那本旧册子碰掉了,捡起来随手一翻,刚好停在玄豹那段。这名字听着像修仙小说里的坐骑,以前读的时候压根没留意,这回突然想较个真儿。
第一步:翻原文
蹲地上直接看竖排繁体字:“又北二百里,曰縣雍之山……其獸多闕麋,其鳥多白翟、白䳑。晉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汾水。其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鮆魚,其狀如鯈而赤麟,其音如叱,食之不驕。”等等……豹??豹去哪儿了??
来回扫了三遍,毛都没见着。差点以为自己老花眼,掏出手机放大镜模式逐字抠——真没有!玄豹俩字影儿都无!
第二步:对翻译
从书堆里刨出三个版本注释本摊地上比对:
- 老A版:“縣雍山多麋鹿,少猛獸”
- 老B版:“此山異獸罕見”
- 老C版腳注標了行小字:“或謂玄豹即闕麋”
好家伙,感情闹乌龙了?玄豹根本是个马甲名?把台灯拽低照著书页,发现“闕”字右边批注了“[音決]”,脑门一拍——原来古人把“闕(jué)麋”抄串了变成“玄豹”,这错别字一传就是两千年!
第三步:搜异兽
不死心又查《山海经》其他豹子,还真揪出几个正牌货:
- 孟极:白底黑纹会狗叫的豹
- 幽鴳:独腿音爆豹(后来证实是猴子)
- 猛豹:吃铁矿石的憨货(专家说是貘)
合着全书唯一真·豹子就剩孟极,玄豹压根是场集体幻觉!
意外收获
倒是在清代《山海经存》石印本里翻到张图:县雍山上画着只通体乌黑、眼冒金光的野兽,底下小楷标“玄豹”。翻书页找绘画依据——果然在边角找到行蝇头批注:“以臆补之”,意思就是“我瞎编的”。得,连古人都在放飞自我!
瘫在书堆里所谓玄豹,大概率是抄书匠手滑造出的神兽,硬要说的话——八成是被错认的驼鹿,毕竟这货冬天毛色深得像墨染,站山崖阴影里远远看,可不就是“玄色豹影”么?谁见过五条尾巴的豹子?那叫扫码看...呸!那叫想象力过剩!
(书架底下的猫这时候还踹倒半摞书示威,爪子在“玄豹”插图上踩出梅花印,现实豹纹在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