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刷手机看见个热门话题叫“袁农”,第一反应是啥新鲜企业?结果点进去满屏水稻田,给我整懵了。今儿个起了个大早,决定自己动手扒扒这袁农到底搞啥名堂。
瞎搜一通的翻车现场
先抄起手机打开百度,咔咔输入“袁农 公司”,跳出来全是农业合作社广告。不死心又搜“袁农 创始人”,结果蹦出个“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信息,看得我直挠头——这跟袁农俩字儿也不挨着!
憋着火改搜“袁农是什么意思”,翻到第三条突然瞄见个小字:“网友误将袁隆平称为袁农”。好家伙!合着折腾半小时,原来是把人家杂交水稻之父的姓给劈叉了!气得我直接捶了下键盘,空格键都蹦起来了。
老资料里挖出真金子
改搜“袁隆平”仨字,信息海啸似的涌过来。我最先点进个黑白纪录片,60年代的老镜头里:瘦高个儿卷着裤腿站在泥塘里,两手都是泥浆。视频解说提到当时全国闹饥荒,有村民饿得浮肿瘫在田埂上。老袁跟中邪似的蹲在地头,抓把干瘪的稻穗捏得咔嚓响。
翻他实验笔记时看见段狠话:“外国人搞不成,中国人未必搞不成!”1961年7月这行字写得力透纸背。后面跟着密密麻麻的授粉记录,哪天开花、几点闭颖记得跟绣花似的。有张照片特震撼:四十度高温天他戴顶破草帽,弯腰在田里数稻粒,后背汗湿得能拧出水。
跑农业局撞见活历史
下午骑共享单车直奔区农业局。门卫大爷听说我查袁隆平,指着西边说:“粮管所老陈跟他扛过抽水机!”找到粮管所时,老陈正坐在麻袋堆上啃馒头。
- “73年全县推广杂交稻,我跟着运种子的船跑运输”
- “农民开始死活不信,说这细杆杆能长粮?”
- “秋收打谷子那天,晒场上全是人,碾出米粒比绿豆还大!”
他扒开裤腿给我看疤:“这腿烫的!那年粮仓爆满,新粮堆在打谷场没处搁,我们连夜烧砖盖仓库,石灰窑炸了烫的。”
菜市场里摸到真变化
回程拐进菜市场,特意蹲在米铺前看价签。老板娘以为我要批发,抓把米塞我手里:“东北长粒香两块八,比二十年前还便宜!”隔壁摊卖菜的大婶插嘴:“九几年我怀老大时,买斤米得掂量半天,现在喂鸡都用大米拌糠!”
攥着那捧米回家,灶上煮开锅时满屋清香。想起农业局档案里看到的数据:老袁团队搞的超级稻,现在每亩地能多养四个人。
冰箱贴给我当头一棒
刚想写打开冰箱拿可乐,磁贴上粘着上周的超市小票——3公斤泰国香米花了58块。突然喉头发紧:要不是有人让咱们自己碗里装满粮,现在怕是半斤米都得卖上百!
合上电脑冲回粮管所,把冰箱里那袋泰国米塞给老陈。他捏着米粒直摇头:“这米煮粥不出油,还是湖南籼米够劲!”我俩蹲在晒场边嚼冷馒头,水泥地上晒着的秋谷金灿灿铺到天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