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偷窃者”,大伙儿第一反应肯定是那种撬门入室、或者顺手牵羊的小偷。碰上这种,那肯定二话不说,保护好自己,赶紧报警,让警察叔叔来处理,该查监控查监控,该抓人抓人。法律条文那一套,咱普通老百姓可能说不全,但道理都懂,偷东西不对,抓到了就得负责。
不过我今天想说的这个“偷窃者”,有点不一样。他呀,不偷钱也不偷物,至少一开始不是那么明显。他偷的是啥?是你的时间,你的好心情,还有那么一点点你对人的信任。
我的“实践”是从邻居老王开始的。
老王刚搬来的时候,人看着特热情,见人就笑,嘴也甜。就是借点小东西。“小李,家里酱油没了,借我点儿,明儿就还你!” “小李,缺点醋,你家有?” 脸皮薄,觉得邻里之间,互相帮助也正常,再说也不是啥大事儿,就都答应了。这“明儿还”基本就没下文了。时间一长,我厨房里的调料瓶,感觉都快成他家的补充点了。
就开始升级了。不光借东西,还开始“借”时间。隔三差五,尤其是我刚下班累得不行,或者周末想清静会儿的时候,他就端着个茶杯晃悠过来了。一坐就是一两个钟头,东拉西扯,说些鸡毛蒜皮的闲事,有时候还打探点别人家的隐私。我这心里,烦躁得很,可又不好意思直接赶人。你说人家笑脸相迎的,你总不能拉下脸?
慢慢地,我感觉不对劲了。
每次他走了之后,我都觉得特别累,心里也堵得慌。本来计划好的事情,被他一打岔,全泡汤了。好好的周末,也因为他长时间的“拜访”变得不得安宁。我开始意识到,这种“偷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杀伤力一点不小。他偷走了我的时间和精力,还让我心里添堵。这比丢了几块钱还难受。
于是我开始了我的“反击”实践。
我尝试暗示。比如他说要来坐坐,我就说“哎呀王哥,我这会儿正忙着,改天!” 或者在他滔滔不绝的时候,我假装接个电话,说有急事要处理。效果有,但不大,他脸皮厚着。
后来我琢磨,对付这种“温柔的偷窃者”,不能硬碰硬,但也绝不能一味忍让。我得学会坚定地拒绝。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真的。毕竟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要与人为善,乐于助人。
- 第一步,是心理建设。 我告诉自己,我的时间和精力是宝贵的,我有权利支配它们。拒绝不等于不友善,而是保护自己的边界。
- 第二步,是付诸行动。 再有借东西不还的,下次他再开口,我就笑着说:“王哥,真不巧,这东西我刚好用完了。” 或者直接说:“这个我不太方便外借,不好意思。” 至于“串门”,他再来,我就直接说:“王哥,我今天确实有点累,想早点休息,咱们改天再聊哈。” 说的时候,语气要客气,但态度必须坚决。
过程嘛确实有点尴尬。
老王一开始肯定不适应,脸上也有些挂不住。但我坚持下来了。几次之后,他借东西的次数明显少了,也不怎么毫无征兆地就跑来我家“唠嗑”了。小区里碰见,还是会打招呼,但那种过度的“亲近”没有了。
的结果?我找回了我的清净。
我的厨房调料瓶终于安稳了,我的周末也终于可以自己安排了。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的边界,如何对那些不断消耗你的人和事说“不”。这种“偷窃者”,生活中还挺常见的,他们可能不是坏人,但他们的行为确实会侵犯到别人。我的这回实践,也算是个小小的教训和成长。有时候,对别人“狠”一点,是对自己好一点。
生活中的“偷窃者”形态各异,不光要注意防范那些偷钱偷物的,更要警惕那些悄悄偷走你时间、精力和好心情的“隐形盗贼”。守好自己的生活,比啥都重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