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我之前捣鼓过一阵子的一个事儿,我管它叫“日本69”项目。不是啥别的,就是专门去琢磨日本那些60到69岁的老哥老姐们,他们到底过着啥样的日子,有啥想法。
起初的印象
我对这帮“69群体”的印象,挺刻板的。脑子里就是那种:退了休,要么天天公园溜达,要么就是聚在一起搞搞啥园艺、书画这些。新闻里不也老说嘛日本老年人生活丰富多彩,还特别能接受新鲜事物,比如智能手机玩得贼溜,YouTube看得不亦乐乎。
我当时就寻思,这帮人精力旺盛,又有闲钱,肯定是个大有可为的市场,或者说,能搞点啥有意思的社区活动。所以我就一头扎进去了,想弄明白点实际情况。
我的实践过程
第一步:啃资料。 我先是找了一堆官方报告、新闻报道来看。数据确实挺光鲜的,说什么这个年龄段上网率多高,消费力多强。看着这些,我心想跟我预想的差不多,搞点线上服务或者智能产品应该挺受欢迎。
第二步:找人聊。 光看纸面东西不行,得来点实际的。我就开始尝试接触这个群体。一开始还挺费劲,人家对陌生人戒心也重。后来托朋友介绍,又参加了一些他们老年人常去的社区中心活动,总算是跟一些人搭上话了。
- 我记得有个大叔,快七十了,天天泡健身房,然后用平板看股票,比我还懂。
- 也遇到过一个阿姨,说自己学智能手机就是为了跟国外的孙子视频,但除了微信和相机,其他功能基本不用,嫌麻烦。
- 还有些人,你跟他聊高科技,他摆摆手,说自己就喜欢种种花,或者跟老伙计们下下棋,对那些“新玩意儿”没啥兴趣。
第三步:深入观察。 我还特地去观察了他们常去的几个地方,比如一些社区活动中心,兴趣班,还有些人甚至还在打零工。我发现,他们确实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统一”。
发现的“乱象”或者说复杂性
这一通实践下来,我才发现,之前那些报告、新闻,说的都是“面儿”上的事儿。实际情况那叫一个五花八门,简直就是一锅大杂烩。
你以为他们都追求“社会连接”?是,但连接的方式千差万别。有的人热衷于参加各种线下聚会,有的人就喜欢在网上跟陌生人聊,还有的人觉得跟家人保持联系就够了,根本不爱往外凑。
再说那个技术应用。确实,用YouTube、用LINE的人不少。但为啥用?怎么用?那差别可就大了去了。很多人是被动接受,比如孩子给买了智能手机,就学着用用。让他们主动去探索新功能、新应用?难!还有一大部分人,对这些东西是敬而远之,觉得太复杂,学不会,也不想学。
而且他们的需求也根本不是“一刀切”的。有的想找点事做,发挥余热;有的想学新东西,怕跟社会脱节;有的就图个乐呵,打发时间;还有的,生活挺拮据,出来活动或者工作也是为了补贴家用。这些在光鲜的数据背后,往往是被忽略的。
我之前设想的那些“通用型”服务或者产品,拿到这儿一看,根本行不通。你想搞个线上社区,结果发现人家更爱面对面聊天。你想推个健康手环,人家觉得还不如自己跳广场舞实在。
的体会
这回“日本69”项目的实践,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别轻易相信那些标签和概括。任何一个群体,尤其是到了这个年纪的人,他们的人生经历、生活状态、真实需求,都太个性化了。想真正了解他们,或者为他们做点什么,真得沉下去,一点点看,一点点聊,别想着用一个模子套所有人。
这事儿也让我明白,做调研不能光看大数据,小数据,或者说“活生生的人”的故事,有时候更重要。不然,你以为你在解决问题,可能连问题都没找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