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想跟大家聊聊《红楼梦》里头林黛玉和北静王这点事儿。这两人在书里头,正儿八经的交集几乎没有,但你要说完全没关系,那曹雪芹老爷子又偏偏埋了不少线索,让人不多想都难。我前两天又翻了翻书,琢磨来琢磨去,就想把自个儿这点琢磨的过程跟大家分享分享。
初识端倪:那些“送”与“拒”
我一开始注意到他俩,还是因为那串“鹡鸰香念珠”。大家还记得?秦可卿出殡那会儿,宝玉不是见着北静王了嘛北静王就送了他这串念珠。宝玉,得了好东西,自然头一个就想到了林妹妹。结果?
- 第一次“接触”:鹡鸰香念珠。宝玉兴冲冲拿给黛玉,黛玉直接一句:“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给扔了。当时我就想,这林妹妹的性子真是又纯又傲。但转念一想,这念珠可是御赐之物,北静王转赠宝玉,宝玉再给黛玉,这弯弯绕绕的,背后是不是有点啥说道?我当时就打了第一个问号。
后来又看到一处,就是宝玉穿着北静王送的蓑衣斗笠来找黛玉。那蓑衣斗笠也不是凡品,黛玉瞧着也觉得精致。
- 第二次“间接关联”:蓑衣斗笠。宝玉说这三样(蓑衣、斗笠、竹杖)都是北静王送的,还说要给黛玉也弄一套。黛玉怎么说的?“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又给拒了。
这两件事儿,都发生在宝玉和黛玉之间,但物件儿都跟北静王有关系。黛玉的态度,也都是“不要”。我就开始琢磨,这作者老是安排北静王的东西送到黛玉面前,然后又被黛玉拒绝,这到底是想表达啥?
深入挖掘:蛛丝马迹串联起来
光凭这两件“礼物”的事儿,还不足以让我专门拿出来说。我又继续往下看,或者说回忆之前看过的细节,试着把这些零散的点串联起来。
我想到了北静王妃。虽然黛玉没直接见过北静王,但北静王妃可是见过黛玉的,还赏了黛玉礼物。书里头虽然没细说赏了但这也是个间接的联系点。王妃赏赐,这可不是小事儿,至少说明在北静王府这边,对黛玉是有一定关注的,或者说,是通过宝玉这条线,知道了黛玉这么个人。
然后,是那个回目:“林如海捐馆扬州城,贾宝玉路谒北静王”。林如海一死,黛玉就成了彻底的孤儿。紧接着就是宝玉去见北静王。我当时就觉得,这俩事儿放一块儿,是不是有点暗示?黛玉的命运转折点,和北静王的出场,几乎是前后脚的事儿。
再有,就是一些更隐晦的线索了。比如大观园题匾额的时候,宝玉给潇湘馆题的“有凤来仪”。后来黛玉的诗社别号是“潇湘妃子”。“凤”这个字眼,在古代常常跟皇家贵胄联系起来。而北静王是郡王,身份尊贵。这些是不是也在隐隐约约地把黛玉和某种高贵的、甚至带点悲剧色彩的命运联系起来,而北静王这条线,会不会是其中一个可能的方向或者因素?
我的推测与感受:并非情爱,更似棋子
琢磨到这儿,我就开始形成自己的一些看法了。我自个儿觉得,说黛玉嫁给北静王当王妃,那可能性不大,也不符合黛玉的性格和她与宝玉的感情。黛玉那种“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性子,不太可能在宝玉之后再接受一个王爷,哪怕这个王爷再怎么风流倜傥、贤明豁达。
我更倾向于认为,黛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某些政治力量博弈中的一颗棋子,而北静王,就是其中一方或者几方势力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你想,那串念珠,皇帝赐给北静王,北静王转赠宝玉,宝玉想给黛玉。这里面牵扯到皇权、王爷、以及贾府。黛玉虽然身在贾府,但她毕竟是林如海的女儿,林家也是世家大族。她的身份,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能就有了被利用的价值。
那个“鹡鸰香念珠”被黛玉拒绝,脂砚斋批语说“略一点黛玉情性,赶忙收住,正留为后文地步。”这“后文地步”到底是什么?会不会就是指黛玉最终的命运走向,和这些上层力量的纠葛有关?
包括那个“蓑衣斗笠”,黛玉说戴上像“渔婆”。“渔婆”的形象,往往带有一些漂泊、孤苦、甚至悲剧的意味。这会不会也是对黛玉未来命运的一种暗示?
我这一通琢磨下来,感觉北静王这条线,可能不是指向他和黛玉的直接情感纠葛,而是通过这些物件、这些人和事,把黛玉的命运和更广阔、更复杂的政治背景联系起来。林黛玉不仅仅是贾府里的一个孤女,她也可能身不由己地被卷入到那个时代的漩涡里。
这都是我自个儿瞎琢磨的,读《红楼梦》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就是把我的这个思考过程,从留意到那串念珠开始,到后来串联各种线索,再到形成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这么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说得不对的地方,大家多包涵,也欢迎一起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