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唠唠我之前实践过的一个事儿,我管它叫“金奖章”经历,不是说我真得了啥金牌,而是那段折腾劲儿,跟追求个“金标准”似的,印象太深了。
起因:一切的开始
那会儿我在一家公司,具体干啥就不细说了,反正就是做项目的。有段时间,领导也不知道是看了啥书还是听了啥课,回来就特别兴奋,说咱们得搞点不一样的东西出来,要做就做行业标杆,要拿“金奖章”!他说的这个“金奖章”,就是个比喻,意思是要我们做一个质量顶尖、能拿出去吹牛的项目。
当时我们团队正好接了个新活儿,不大不小,但领导觉得这是个机会,可以用来打造他心中的“金奖章”项目。于是乎,各种动员大会、目标设定会就来了,气氛烘托得那叫一个足,好像我们明天就能改变世界一样。
实践:我的折腾之路
我,当时在团队里算是个小头目,自然也得跟着冲。大家热情都挺高。毕竟谁不想做出点成绩?
第一步,我们开始重新梳理需求。领导说,既然是“金奖章”标准,那需求就不能马虎,要细致,要挖掘用户内心深处的渴望。我们就开始加班加点地访谈用户、分析竞品,把需求文档写了改,改了写,恨不得把每个像素点都定义清楚。
第二步,技术选型。这个也得“高大上”。我们研究了当时各种流行的框架和技术,哪个听起来牛逼就想用哪个。开会的时候,大家争论得面红耳赤,都想把自己觉得最“金光闪闪”的技术方案推上去。 我记得当时为了一个中间件的选择,我们几个核心成员吵了好几天,还是领导拍板,选了个他听说的“最新技术”。
然后就是开发阶段了。这个阶段,那真是“痛并快乐着”。
- 代码规范:要求特别严,变量命名、注释格式、函数长度,都有明确规定,代码审查也特别频繁。一开始大家还挺不习惯,觉得束手束脚,但慢慢地,代码质量确实有所提升。
- 测试环节:投入了巨大精力。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还有专门请来的用户体验测试,一层一层地过。稍微有点瑕疵,就得打回去重做。
- 文档输出:从设计文档到用户手册,要求图文并茂,还得通俗易懂。我记得光是用户手册,我们就改了不下十个版本。
整个过程,就像是在精心打磨一件艺术品。我们每个人都绷着一股劲儿,生怕哪个环节出了纰漏,影响了最终的“金奖章”成色。那段时间,办公室的灯几乎天天亮到半夜,外卖盒堆得跟小山似的。
结果:金光闪闪还是……
项目终于上线了。从技术角度看,这个项目确实在很多方面都做得比较到位,稳定性、性能都还不错,界面也挺漂亮。领导也挺满意,在公司内部大大表扬了一番,还真给我们团队象征性地发了个“金奖章”形状的纪念品,当然不是真金的,估计是镀铜的,哈哈。
但是,冷静下来想想,这个“金奖章”项目,真的就完美无缺吗?也不尽然。为了追求那个所谓的“金标准”,我们投入了远超正常项目的时间和资源。 有些功能,用户感知并不强,但我们为了技术上的“完美”,也花了大工夫去实现。而且因为选用了某些“最新技术”,后续维护和新人上手成本也高了不少。
我后来琢磨,这事儿就跟那些奥运金牌似的,看着贼光鲜,价值连城。但人家的金牌,那真是纯度、工艺、还有背后的汗水和荣誉堆起来的。我们这个“金奖章”,含金量有多少?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和团队凝聚力的体现。如果纯粹从投入产出比来看,可能就不那么“金光闪闪”了。
反思与收获
虽然过程中有很多艰辛,甚至有点过度追求完美,但这段经历对我来说还是挺宝贵的。
它确实提升了我们团队的整体水平。 被那么高标准地要求过一遍,大家在技术规范、质量意识上都有了很大进步。
我也明白了,追求卓越是好事,但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脱离实际。 有时候,一个“银奖章”或者“铜奖章”水平的、能快速满足用户核心需求的产品,可能比一个耗费巨大资源打造的“金奖章”半成品更有价值。
最重要的一点是,所谓的“金奖章”,不应该仅仅是技术上的自我陶醉,更应该是市场和用户的认可。 如果用户不买账,你技术再牛,那也只是自嗨。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追求“金奖章”的日子,虽然累,但也挺充实。它让我明白,做事要有高标准,但更要脚踏实地。这可能就是我从那段“金奖章”实践中得到的最大收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