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我琢磨着一个事儿,就是那个《妖怪们的妖怪书》。一开始我也就是听着新鲜,感觉跟小时候我爷我奶讲的那些神神叨叨的故事有点儿像。什么“马猴”会拖人下水,“黄大仙”会迷人心窍,还有那些个“水鬼”专找替身啥的。听着都玄乎,但又特别勾人。
我的“妖怪书”启动
后来我瞅见网上有人说,这《妖怪们的妖怪书》在有些故事里,比如那个戴眼镜的小巫师的世界里,那可是正儿八经的课本,海格那大块头还当过老师教这个。我就寻思着,咱也整一个,不求它真能咬人,就当是把那些零零碎碎的、快忘掉的妖怪故事给归拢归拢。
第一步:搜罗材料
我先从自个儿脑子里开始掏。小时候听来的那些,是最原汁原味的。我努力回忆:
- 马猴:水边的,专拉小孩。
- 黄大仙:据说能附身,让人疯疯癫癫。
- 水鬼:这个不用说,找替死鬼的。
- 还有些记不太清名字的,比如山里能变成人形迷惑人的精怪。
光靠回忆肯定不够,有些细节都模糊了。我就开始翻箱倒柜,找找以前我爸妈他们提过的一些老话本子,虽然不是专门讲妖怪的,但犄角旮旯里总能带出点儿相关的东西。我还特地打电话问了问老家几个长辈,让他们给说道说道年轻时候听过的“奇闻异事”。这一问不要紧,还真又挖出来不少,比如什么“墙上跑的影子鬼”、“半夜学鸡叫的贼精”之类的。
第二步:动手记录
材料搜集得差不多了,我就找了个厚点的、看着有点年头的笔记本,专门用来记录。我没啥文采,就用大白话,想到啥写比如写“马猴”,我就写上“据传常出没于河边、坑塘,体型似猴,力大,专在傍晚或夜间拖拽落单的孩童下水”。后面再配上几句我爷当年吓唬我的原话,那感觉就出来了。
我还试着给每个妖怪画个“肖像”。咱这画画水平也就那样,幼儿园大班水平,歪歪扭扭的,但求神似,不求逼真。比如画黄大仙,我就画个贼眉鼠眼的黄鼠狼,后面再添几缕若有若无的烟气,表示它有点道行。
整理与感受
前前后后折腾了差不多半个来月,这本“妖怪书”也算是初具雏形了。里面记录了大概二三十个我能搜罗到的、印象比较深的妖怪或者说是精怪故事。有的是几句话就概括了,有的是我添油加醋写了一小段故事。
过程中的发现:
- 很多妖怪故事,都带着点以前生活环境的影子。比如水鬼多,那是因为以前河多、下河的人也多,危险自然就多。
- 不同地方的妖怪,名字可能不一样,但“功能”或者“害人方式”大同小异,挺有意思的。
- 有些故事,听着吓人,想想也是长辈们用来教育小孩注意安全的一种方式。
这本子肯定没法跟人家出版的比,更别提什么道具复制品了,我这纯粹是土法炮制,自娱自乐。但每次翻开看看自己记下来的这些东西,就感觉挺充实的。那些个小时候让人汗毛倒竖的名字,现在看来,反而多了几分亲切感,像是把一段快被遗忘的记忆给捞回来了。
搞到这本子也没啥魔法,肯定不能像电影里那样咬人,或者需要特殊技巧才能打开。但对我来说,它也算是我自己的一本独一无二的“妖怪们的妖怪书”了,记录了我自己的收集和理解。有时候拿给家里小孩看,他们也觉得挺新鲜,虽然画得丑,但故事他们爱听。这可能就是这些老故事的魅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