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聊聊“诈死”这事儿。哥们儿我可不是说真去搞什么违法乱纪的勾当,也不是教唆大伙儿去装神弄鬼。我这儿说的“诈死”,更像是一种策略,一种在特定情况下,让自己从漩涡里暂时“消失”一下,以退为进的法子。这可是我亲身实践过,琢磨出来的经验。
起因:一团乱麻的项目
话说那会儿,我还在上家公司。摊上一个项目,怎么说,就是那种典型的“三拍”工程——领导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如果搞砸了的话)。项目初期那个目标定得天花乱坠,不切实际。 我当时就是个小组长,手底下带着几个人。一看那架势,我就知道要糟。
初期我们是积极参与的,提了不少建议,也指出了好些个明显不靠谱的地方。结果?人家根本不听,觉得我们是消极怠工,思想保守。几次沟通下来,碰了一鼻子灰。
我的“诈死”实践过程
眼瞅着项目列车高速冲向悬崖,我寻思着,硬刚肯定没好果子吃。这时候,我就开始琢磨我这“诈死”之计了。
- 第一步:降低存在感。 我不再主动去提那些“刺耳”的建议了。开会的时候,领导问意见,我就说些不痛不痒的,或者干脆就说“某某领导说得对”、“我回去再研究研究”。就是不当那个出头鸟,让自己从“重点关注对象”名单里慢慢淡出。
- 第二步:表面顺从,暗中观察。 对于上面压下来的任务,只要不是错得离谱到无法执行的,我都让团队但是,我会留个心眼,详细记录我们执行的每一步,遇到的问题,以及我们尝试过的解决方案。这就好比战场上,你假装溃败,但在悄悄收集情报,等待反击的时机。
- 第三步:悄悄准备“B计划”。 在“诈死”期间,我并没有真的闲着。我带着团队,把之前被否掉的那些更靠谱的方案,悄悄地进行了细化和验证。我们没有大张旗鼓,就是利用一些“空闲”时间,或者把一些不合理的任务“巧妙”地转化为对B计划的验证。
- 第四步:等待时机。 我知道,按照他们那个搞法,项目肯定会出大问题。我就等着,等他们撞了南墙,焦头烂额的时候。这时候,你再出来说话,分量就不一样了。
“诈死”的成果与反思
果不其然,大概过了俩月,项目的问题集中爆发了。进度严重滞后,成本超支,客户那边也开始抱怨。领导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天天开会找原因,找解决方案。
这时候,我瞅准机会,把我那份详细的记录和我们悄悄准备的“B计划”拿了出来。因为之前我“死了”,所以这些问题爆发的时候,责任很难直接扣到我头上。 我只是平静地陈述了我们遇到的实际困难,以及我们尝试过的、更稳妥的备选方案。
最终的结果是,项目方向做了重大调整,基本上是采纳了我们的B计划。虽然前面浪费了不少时间和资源,但好歹是把项目从悬崖边上拉回来了。我也因为这回“力挽狂澜”(是早有准备)得到了认可。
通过这回实践,我深刻体会到,所谓的“诈死”,不是真的放弃,也不是消极怠工。 它更像是一种智慧,在特定的不利环境下,先保全自己,降低风险,同时积蓄力量,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出来解决问题。有时候,退一步,潜伏下来,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这招也不能滥用。得看情况,看对象。要是芝麻绿豆大的事儿都“诈死”,那估计真就“死”透了,没人搭理你了。关键还是个度的把握和时机的选择。今天就分享这么多,希望能给大伙儿一点启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