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就来唠唠我这个“隔壁老王”是怎么当的,或者说,我是怎么开始琢磨当好一个邻居这事儿的。
刚搬到现在这地方的时候,挺陌生的。大家伙儿都门关得紧紧的,楼道里碰见了,最多也就是点个头,有时候连点头都省了,直接擦肩而过,感觉跟住旅馆似的。有点老派,总觉得邻里邻居的,不能处得跟冰块一样,远亲不如近邻这话,不是没道理的。
所以我就开始琢磨了,咋能把这关系给处活络了?不能上来就自来熟,那也招人烦。我姓王,住隔壁,但这“隔壁老王”不能是那种讨人嫌的,得是有点用,让人觉得还不错的“老王”。
我的行动步骤,挺简单
第一步,就是先混个脸熟,主动打招呼。
这没啥技术含量,就是碰见了,不管对方啥表情,我先笑一笑,问声“早上”“下班?” 就这种最简单的。一开始有人不理我,或者就“嗯”一声,没关系,我接着来。日子久了,总有人会回应的,慢慢地,点头之交就多了起来。
第二步,就是“小恩小惠”,但不是真金白银那种。
比如:
- 看到谁家门口有快递,要是下雨或者看着不安全,我就顺手给推进楼道里靠墙放或者敲门问一声。
- 自己家做了点啥好吃的,比如包了饺子、烙了饼,量多了,就端一小盘给对门或者隔壁送去尝尝,不多,就一点心意。
- 谁家要是临时缺点葱姜蒜啥的,只要我有,敲个门问问准没错。
这些都是小事儿,举手之劳,但挺能拉近距离的。关键是让人觉得你这人热心肠,不是个冷漠的人。
第三步,尊重边界,不瞎打听。
这点很重要!“隔壁老王”最怕的就是没边界感,啥都想知道,啥都想掺和。我跟人聊天,只聊家常,天气、菜价、孩子上学这些,人家家里私事,不主动说,我绝对不问。保持尊重,知道啥时候该闭嘴,啥时候该保持距离,这是邻里相处的大忌讳,不能犯。
第四步,力所能及地帮点小忙。
比如谁家老人下楼费劲,我碰上了就搭把手扶一下;谁家临时有事需要收个东西,跟我说一声,在家的话肯定帮;有时候谁家工具不够用了,我家有的,借一下也没问题。但借钱这种事儿,我一般不碰,容易伤感情,账不好算,这是个原则。
实践下来感觉咋样?
效果还真不错。一开始可能是我剃头挑子一头热,但时间长了,整个楼道的气氛都融洽了不少。
- 大家见面都乐呵呵打招呼了,有时候还能站楼道里聊几句。
- 谁家要是出个远门,都会互相说一声,帮忙照看一下门口。
- 偶尔谁家缺点在楼群里问一声,邻居们都挺热心回应的。
- 之前有点小摩擦的人家,因为大家关系好了,也都不好意思再计较了,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面子上也过得去。
我这“隔壁老王”当下来,感觉就是,付出一点点善意和主动,收获的是整个居住环境的舒适和安心。邻里关系好了,住着都觉得踏实。没啥高深理论,就是实打实地去做,尊重、主动、有点热心肠,但也得有分寸。这可能就是我理解的“我住隔壁我姓王”的实践版,不是啥坏事儿,挺好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