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之前捣鼓“赤钢”这事儿。也不是啥高科技,就是我自个儿瞎折腾的一段经历。
起因挺简单的,就是有段时间,我对金属那种硬朗的感觉特别着迷,尤其是那种带点儿复古或者说战损味儿的。偶然看到“赤钢”这个词,具体是啥我也说不清,反正听着就挺带劲,感觉颜色得是那种暗红或者铁锈红,透着一股子劲儿。于是就想着,自己动手搞个什么东西出来,材质就尽量往这个感觉上靠。
第一步,找料子。 这步就挺费劲。咱也不是专业搞冶金的,上哪儿找正儿八经叫“赤钢”的玩意儿去?我就琢磨着,找点容易生锈或者本身颜色就偏红的钢材试试。跑了好几个废品站和五金市场,眼睛都快看花了。弄了几块普普通通的碳钢板,打算后期自己处理颜色。还顺带淘了些角铁、钢管之类的,想着说不定能搭个架子啥的。
接着就是设计和规划了。 也没啥正经图纸,脑子里大概有个轮廓,就想做个有点工业风的小摆件,或者是个有点分量的底座,上面能放点东西。主要就是想体现“赤钢”那种粗犷、结实的感觉。当时就想着,结构简单点,别整太复杂的,毕竟咱这手艺也有限。
然后就开干了。 把钢板、角铁这些玩意儿搬到我那小作坊里,家伙事儿摆开:切割机、打磨机、电焊机。先是按着大概想的尺寸切割。这钢板,嚯,还挺硬实,切割机下去火星子四溅,声音老大。切口毛糙得很,还得用打磨机一点点磨平。这活儿真是个体力活,一身的汗,弄得满身铁屑。
焊接是下一个坎儿。 我那电焊技术,也就勉强能把东西焊上,焊缝是真不好看,歪歪扭扭的。有时候电流没调要么焊不牢,要么直接给钢板干穿个洞。试了好几次,总算是把几个部件给拼凑起来了。焊完之后,那焊疤跟蜈蚣似的,还得继续打磨,尽量让它看起来顺溜点。
最关键的一步,做旧上色。 这步是为了追求那个“赤”的感觉。我试了好几种土法子。一种是直接放外面淋雨,让它自然生锈。但这时间太长,而且锈得不均匀,不好看。后来就用了些化学试剂,加速氧化,让表面快速形成一层红褐色的锈层。这个过程得小心翼翼的,戴着手套口罩,味儿也挺冲。反复涂抹、擦拭,控制锈蚀的程度,想让它看起来像是经历过风霜,但又没彻底锈坏那种感觉。
就是整体调整和清理。 等颜色做得差不多了,再整体打量,看看哪些地方需要修补,边角再打磨圆润一些,免得剌手。然后用钢丝刷清理掉表面浮锈和杂质,喷上一层透明的哑光清漆,把这种“赤钢”的状态固定下来,也防止继续过度锈蚀。
整个过程下来,断断续续搞了得有一个多礼拜。弄出来的东西,谈不上多精致,甚至有点笨重粗糙。但看着那个带着暗红色、摸上去冰凉又坚硬的家伙,心里头还是挺满足的。毕竟是从一堆原始的铁疙瘩,一步步亲手把它变成现在这个样子。这可能就是我理解的“赤钢”实践,不在于材料本身叫而在于自己动手赋予它的那种感觉和过程。
现在那玩意儿就摆在我工作室角落里,偶尔看到,还能想起当时切割打磨、跟焊接过不去、琢磨怎么上锈的那些日子。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