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个“樊登”,我接触得不算早,也不算晚。大概就是前几年,身边好几个朋友都在聊,什么今天听了本啥书,明天又悟到了啥道理。一开始我没太在意,觉得这不就跟听个电台、看个公众号差不多嘛能有多大意思。
那段时间我工作上压力挺大,回家也累,没啥心思看书,感觉脑子有点儿生锈。有一次聚会,一个老哥们儿又在那儿说樊登怎么怎么说他听了之后,跟家里人沟通顺畅多了,工作上思路也开了点。我当时心里就琢磨,真的假的?有那么神?
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我就去弄了个会员,想着反正也就是少抽几包烟的事儿。一开始也没啥特定目标,就是上下班开车的时候,或者晚上睡觉前,随便点开一本书听听。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刚开始听了几本,印象比较深的有那么几本:
- 《非暴力沟通》:这本听完,我确实愣了一下。以前跟人说话,尤其跟家里人,急了就容易嗓门大,或者说话冲。听完这个,我开始有意识地琢磨,怎么好好说话,怎么听懂别人话里的意思。虽然做起来难,但起码知道了有这么个方法。
- 《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这名字听着有点儿鸡汤,但里面讲的一些小方法,比如怎么留意生活里的小确幸,怎么调整心态,我觉得还挺实在。不是喊口号,是教你具体咋做。
-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个对我触动也挺大。当爹的嘛有时候真不知道怎么跟孩子处。这本书讲的,别老想着买多少玩具、报多少班,高质量的陪伴比啥都强。我试着每天固定抽点时间,啥也不干,就纯陪孩子玩儿,感觉关系确实近了点。
听这些东西,不是说立马就能让我脱胎换骨,该遇到的烦心事儿一件没少。工作上的难题还在那儿,生活里的鸡毛蒜皮也一样。但是,潜移默化地,感觉看问题的角度多了点儿。
比如,以前遇到不顺心的事儿,可能第一反应就是抱怨,或者钻牛角尖。有时候会想起来某本书里讲的某个观点,试着换个思路去理解,或者干脆就接受现实,然后琢磨下一步咋办。不是说听了书就没负面情绪了,而是处理情绪的方式,好像多了点儿选择。
还有就是,它帮我省了不少时间。现在这节奏,哪有大块时间啃那些大部头?樊登等于是把书嚼碎了喂给你,虽然可能不如自己读那么深,但起码能快速了解个大概,知道这本书是干嘛的,核心观点是如果真觉得哪本特别我也会自己再找原书来看看。
我现在基本上养成了习惯,没事儿就听听。也不强求每本都听,或者每本都认同。就当是给脑子做做按摩,接触点儿新东西。对我来说,它更像个工具,一个帮我拓宽点儿视野、偶尔提供点儿解决问题思路的工具。就这么简单。
整个过程下来,就是从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试试看,再到慢慢习惯,发现,这玩意儿还真有点儿用。不是啥灵丹妙药,但坚持下来,对个人想法和处事方式,多少还是有点儿积极影响的。这就是我的实践感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