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余灰”这个话题,心里头挺复杂的。不是啥轻松的事儿,但生活里总会碰到,总得去面对和处理。我就说说我自己前两年的一段经历,算是给大家分享个实践过程。
起因是家里老人走了。办完事儿,就剩下那么一小罐东西。搁哪儿?怎么安置?这事儿不大不小,但确实挺愁人。家里人普遍的想法还是老一套,入土为安嘛我就跑腿去附近的墓地问了问。好家伙,那价格,每年还得交不低的维护费,关键是很多地方还跟你说只有二十年的使用期。听完我就觉得这事儿不对劲,感觉像是租个地方,还特贵,心里头不太能接受。
然后就有人提议,说要不撒海里?或者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撒了?听起来倒是挺洒脱,回归自然。但仔细一想,咱们这儿离海远着,专门跑一趟不容易。找个山头?现在管得也严,不是你想撒就能撒的,万一不让,或者被人说闲话,甚至担心对环境不也挺麻烦。
那段时间,我天天在网上翻,看别人都是怎么处理的。真是五花八门。看到有说把骨灰掺到特殊材料里做成纪念品的,像什么珠子、小摆件。还有更特别的,说是英国那边能把骨灰压到黑胶唱片里。这些听着是挺有创意,但感觉跟我们的传统观念差得有点远,家里的长辈估计也很难理解和接受。觉得有点太“潮”了,不太适合我们家的情况。
我的实践选择和过程
琢磨了很久,和家里人也商量了好几轮。我们决定用一个折中的,也算是结合了新旧想法的办法。
第一步,我们找了一位会做手工的师傅。家里人翻出了老人以前经常穿的一件洗得有点旧,但料子还不错的衣服。把衣服拆开,挑了几块干净平整的部分,仔细清洗、消毒。
第二步,取了非常非常少量的一点点“余灰”,真的就一点点象征性的。然后让师傅把这点“余灰”小心地封在一个用那件旧衣服布料做成的小小的、类似香囊或者说“守护符”一样的小布包里。缝得很结实,外面也看不出什么特别。
第三步,这个小布包就由我们晚辈自己留着了。可以放在家里的抽屉里,或者自己觉得合适的地方。算是个念想,摸到它就能想起老人。
第四步,剩下的大部分“余灰”,我们最终选择了生态树葬。联系了一个指定的生态纪念林,办了个简单的认养手续。挑了一棵小树苗,把装着余灰的可降解容器,按照他们的规定,埋在了树苗旁边。没有墓碑,就一个简单的标记,我们记住了是哪棵树。想着以后这树慢慢长大,也算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整个过程下来,感觉心里踏实多了。虽然也挺折腾,要协调家里人的意见,要了解各种方式的利弊,还得考虑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但3完成了,觉得比单纯立个碑或者撒掉,更符合我们家的想法。既保留了一点私人的纪念,又用了比较环保、不占地方的方式处理了大部分。说到底,形式还在重要的是那份心意和惦念。对我自己来说,也算是给了老人,也给了自己一个交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