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感觉自己就卡壳了,做什么都提不起劲,脑子里嗡嗡响,但就是没个准谱。就好像一个乐团,家伙事儿都在,人也在,但就是没人指挥,一片死寂。 这感觉,我琢磨着,就叫它‘沉默乐团’,挺形象的。
憋了几天,觉得不能老这样。死水一潭,得想办法搅和搅和。所以我就开始瞎折腾了,算是我的一个实践。
第一步:先坐下来,承认这“沉默”
我没急着马上就找事干。以前一这样就焦虑,非得找点什么填满,结果越填越乱。这回我换了个法子,就干坐着,或者在屋里慢慢踱步。我就感受那个“静”,感受那个“乱糟糟但发不出声”的劲儿。 不去评价它好坏,就承认,现在就是这个状态,我的“乐团”暂时不出声了。
第二步:找找“乐器”都在哪
坐了几天,心里稍微平静点,我就开始扒拉我手头上的事,还有脑子里的想法。就像一个指挥,得先看看自己手底下都有哪些乐手,哪些乐器。我拿了个本子,想到啥写不管大小,不管靠不靠谱。
- 工作上没弄完的项目
- 想学的一个新技能(一直拖着)
- 答应朋友要帮的小忙
- 家里需要收拾的角落
- 脑子里偶尔冒出来的一些乱七八糟的点子
写了一大堆,看着乱,但心里好像有点底了。这些就是我的“乐器”,虽然现在都哑着。
第三步:选个最容易响的“乐器”试试音
这么多东西,肯定不能一下都弄。我就挑了个最简单的,看起来最不费劲的。比如,把书桌彻底收拾干净,或者把那个拖了很久的邮件回了。就好像先让一个小提琴轻轻拉个音,或者让三角铁敲一下。 动静不用大,关键是得有个“响”。
我那天就选了收拾书桌。花了大概一小时,把东西归位,擦干净。弄完了,看着清爽多了,心里好像也松快了一点点。这第一个音,算是响了,虽然微弱。
第四步:保持小动作,别追求“交响乐”
接下来几天,我就坚持这种“小动作”。今天整理下电脑文件,明天看十分钟想学的教程,后天给那个朋友打个电话问问情况。不求马上就搞出什么大名堂,不指望“乐团”立刻演奏完整乐章。 就让不同的“乐器”时不时发出点声音,保持活跃。
这个过程里,我发现,关键不是声音多大,而是得有“持续”的动作。一点点的声音,慢慢就能连起来,虽然还不是啥好听的曲子,但至少不是一片死寂了。
接受这“时而沉默”的乐团
我的“乐团”算是恢复了一点生气。有时候还是会卡壳,会突然安静下来。但我好像没那么慌了。我明白了,这个“乐团”就是我自己,它不可能永远都在高亢演奏。 有沉默,有低谷,也正常。重要的是,我知道怎么去重新找到节奏,怎么让第一个音再次响起。
这个“沉默乐团”的实践,就是跟自己和解的过程。 接受不完美,接受有时发不出声音的状态,然后,耐心地,一点点地,重新让它动起来。这记录,也就是给自己提个醒,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别慌,试试这套瞎折腾的法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