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聊聊“真说话”这事儿。这可不是啥理论课,是我自个儿实打实碰出来的。
刚开始干活那会儿,我挺怵跟人说话的,尤其是跟领导或者不太熟的同事。总想着要客气,要委婉,生怕哪句话说不对得罪人。结果?好几次想提个建议,或者指出个明显的问题,话到嘴边就绕了十八个弯,加了一堆“可能”、“也许”、“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
我记得特清楚一次。那会儿我们捣鼓一个项目,我发现有个流程明显不对劲,照那样下去肯定要出岔子,耽误事儿。我就去找我们当时的小头头汇报。我怎么说的?我说:“那个领导,我看咱们这个方案,呃……是不是……在那个环节上,可能……会稍微有点风险?要不咱们……再看看?”
我自个儿都觉得墨迹。那领导当时估计也听得云里雾里,或者觉得我就是瞎担心,就“嗯嗯”了两声,说知道了,回头看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结果?真就按那个有问题的流程走下去了。到后面果然卡住了,出了个不大不小的篓子。整个团队为了补救,加了好几天班,累得跟孙子似的。领导也挺火大,还问当初怎么没人提出来。
那时候我就窝着火,心想我不是说了吗?但转念一想,我那也叫“说”了?我自己都没把这事的严重性说明白,没把厉害关系点透,指望别人能一下子领会?那不是扯淡嘛
痛定思痛,我开始琢磨怎么“真说话”
那次加班加得我怀疑人生,我就琢磨这事儿。我发现,光有“好心”没用,光“觉得”应该怎样也没用。你得让听你话的人,尤其是能拍板的人,真正听进去,听明白,知道这事儿跟他有啥关系。
后来我再遇到类似情况,我就换了个路数。
第一步,我先自个儿把事儿捋清楚。问题在哪?会造成啥后果?(特别是对项目、对团队、对他的业绩有啥影响)。我建议怎么改?改了有啥好处?或者至少能避免啥坏处?
第二步,开口说话就直奔主题。不再绕弯子,不再用那些虚头巴脑的词。我会直接说:“领导,我发现个问题,如果不马上调整,我估摸着会影响咱们月底的交付,可能导致客户投诉。”
第三步,给出具体方案。光提问题不给建议,那是甩锅。我会接着说:“我建议咱们把流程改成这样……好处是能规避风险,保证进度,具体操作我觉得可以这样……”
第四步,强调利害。有时候得把丑话说前面:“如果我们不改,最坏的情况是项目延期一周,成本增加XX,还会影响后续项目启动。” 把这后果实实在在地摆出来,让他自己掂量。
现在我基本就这么干
这么练了几次,我发现效果好多了。虽然有时候话说得比较直,听起来可能没那么“舒服”,但对方能快速抓住重点,知道事情的轻重缓急。沟通效率高了,因为瞎猜和误会少了很多。很多问题在冒头之前就被按住了。
“真说话”不是让你当愣头青,啥话都不过脑子往外喷。是在搞清楚状况、想好对策之后,用最直接、最能触及对方利益(或者痛点)的方式去沟通。
说白了,就是别把自己当外人,也别把对方当傻子。有事儿说事儿,说明白后果,给出条道道。这可能就是我实践出来的“真说话”,反正挺管用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