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琢磨这个“剧情画面”的事儿。说白,就是一部片子或者剧里头,那些能让你一下子记住,过后还能想起来的片段。我这人就喜欢实践,光想没用,得自己动手试试,看看到底是咋回事。
开始琢磨
我就找些自己印象特别深的片子。不是说非得是啥经典大片,有些就是当时看的时候,心里“咯噔”一下,或者“噗嗤”笑出来,再或者就是紧张得手心冒汗的那么些个画面。
我就把这些片段反复看。对,就是翻来覆去地看,暂停,慢放,有时候还关掉声音光看画面,或者闭上眼睛光听声音。
动手记录和分析
光看还不够,我这人手笨,记性也不算顶就拿出本子和笔开始写写画画。主要记录几个东西:
- 发生就是把这个画面的故事情节用大白话写下来,谁,在哪,干什么,结果怎样。
- 谁说把关键的对话,或者特别有感觉的台词抄下来。有时候一句话就能点燃整个场面。
- 感觉怎么样?这个最重要,就是记录我当时看这段的感觉,是激动,是难过,是好笑,还是害怕?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是演员表情到位?还是音乐烘托得还是镜头运用得特别?
- 它在整个故事里起啥作用?是推动剧情?还是展示人物性格?或者是埋下什么伏笔?
就这么一个一个场景地过。比如我看某个剧里吵架的戏,我就琢磨,为啥这段吵架就比别的吵架戏有劲儿?,可能是因为他们吵的内容特别戳心,或者是演员那个状态特别真实,把那种又气又无奈的感觉全演出来。
又比如看一个动作场面,光是打得热闹还不行,得看打斗是怎么设计的,跟人物的性格、当时的环境是不是贴合。是不是通过打斗,人物关系变化,或者主角成长?
捣鼓出来的体会
搞这么一通之后,我发现,那些能让人记住的“剧情画面”,往往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它是个综合体。
可能是故事到一个关键点,人物的情绪也积累到爆发点,然后演员的表演、导演的镜头、背景音乐、甚至当时的光线和环境,全都恰到好处地配合在一起,一下子就击中你。
说白,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有时候,可能就是一个特别巧妙的转折,或者一个非常出人意料的细节。有时候,就是简简单单一个眼神,一滴眼泪,但因为前面的铺垫足够,那个瞬间就特别有力量。
整个过程挺费时间的,但感觉挺实在。现在再看片子,就不光是看个热闹,会下意识地去留意这些东西,感觉也挺有意思的。算是我自己瞎琢磨出来的一点小体会,记录一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