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有人问我这个“3h3”是啥意思,搞得好像是啥黑话一样。这玩意儿没那么玄乎,就是我自己捣鼓出来的一个小方法,或者说是一个小习惯记录,用来管理我一天里头比较头疼的那段时间。
是这样,我发现自己每天下午,大概两三点那会儿,脑子就容易不清醒,干活效率特别低。以前老是拖,结果晚上又得加班搞,累得要死。后来我就琢磨,能不能固定一段时间,专门用来攻克那些最不想干、但又必须干的事儿。
我的“3h3”实践是咋回事?
说白,就是强制自己专注3个小时,并且把这3个小时再拆成3个小目标。听起来挺简单的?但做起来还真得有点毅力。
第一步:确定任务和时间
我一般是前一天晚上,或者当天早上,就把今天要用“3h3”搞定的那个硬骨头任务给定下来。比如写一个比较复杂的报告、研究一个新东西、或者处理一堆麻烦的邮件。然后,我会把时间段框死,比如说,就定在下午1点到4点,雷打不动。
第二步:拆分小目标
这个是关键。3个小时对着一个大任务,很容易就泄气。所以我就把它劈成三份。这“三份”不是严格按时间分,而是按任务节点分。比如说写报告:
- 第一个“h”的目标:把资料搜集全,搭好报告的整体框架。
- 第二个“h”的目标:集中火力把报告的核心内容给码出来,不管好不先写完。
- 第三个“h”的目标:回头去修改、润色,调整格式,确保能交差。
这三个目标不一定每个都得花正好1小时,但必须是三个能明确区分开的步骤。这样每完成一个,我就感觉轻松一点,有奔头。
第三步:执行过程
到定的时间点,我就把手机调静音,关掉没必要的网页和软件。然后就一头扎进去干活。脑子里就想着当前这个小目标,搞定第一个,稍微歇口气,马上开始第二个。中间可能会遇到困难,比如卡壳,或者想偷懒,这时候就得自己跟自己较劲,告诉自己就这3小时,挺过去就好。
刚开始挺难熬的,总想干点别的。但坚持几次之后,就发现,欸,好像真能把事情往前推。特别是看到第二个、第三个小目标接连完成后,那种成就感还挺足的。
第四步:收尾和回顾
等3个小时结束,不管任务完成得怎么样,我都强制自己停下来。然后快速回顾一下,这3个小时干三个小目标完成度如何,下次有没有能改进的地方。有时候可能没完全搞定,但至少核心部分是推进,比之前瞎磨蹭强多。
实践下来的感受
这个“3h3”对我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对抗拖延和焦虑。把最头疼的事放进这个固定的“盒子”里去处理,心里就踏实多。而且把大任务拆小,确实让执行变得更容易。
也不是每次都那么顺利。有时候状态不3个小时效率还是很低;有时候任务拆分得不合理,导致某个环节特别耗时。但这都没关系,关键是形成一种“硬磕”的习惯。
所以你看,“3h3”没啥神秘的,就是我个人摸索出来的一个笨办法,逼着自己集中精力去啃硬骨头。你要是也有类似困扰,不妨也试试给自己设定个类似的实践方法,叫啥名不重要,管用就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