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就来聊聊我自个儿这点事儿,就是咋成别人口中的“硬盘人”。这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算是个长期实践下来的结果。
最早的时候,刚上班那会儿,电脑里也就存点工作文件,报告、方案啥的。那时候硬盘小,几十个G顶天,哪敢乱存东西,稍微有点用不着的就赶紧删,生怕空间不够。
后来慢慢地,换新电脑,硬盘越来越大,从几百G到1T、2T,甚至更多。我这心思就开始活络。工作上,我开始不满足于只存最终稿。过程稿、参考资料、甚至是网上找的一些可能有用的文章、图片、代码片段,我都开始留着。为怕以后用得着!有时候一个项目做完,里面有些思路、有些模块,我觉得挺以后说不定能借鉴,删多可惜。
我就开始动手整理。一开始还挺规矩,建文件夹,按项目、按日期、按类型分比如:
- 工作项目 - [项目名称] - [年份] - (里面再分 设计稿、代码、文档、素材)
- 技术学习 - [语言/技术名称] - (教程、笔记、示例代码)
- 常用工具 - (各种软件安装包、绿色版软件)
- 个人资料 - (照片、写的东西、杂七杂八)
就这么一点点攒起来。后来发现,光靠电脑自带的硬盘根本不够用。咋办?买移动硬盘呗!先是买个500G的,想着备份下重要东西。没过多久,满。行,那就买个1T的。然后2T、4T……现在桌子上摞好几个移动硬盘,看着跟个小型服务器似的。
我这“硬盘人”的称号,估计就是那时候被同事叫开的。 每次他们电脑里缺个啥软件,或者找不到某个老项目的资料,都跑来问我。十有八九,我这儿还真给存着。时间一长,大家就开玩笑说我是“移动资料库”、“行走的硬盘”。
为啥会变成这样?
说到底,还是一种不安全感。尤其是有一次,好几年前,当时公司服务器出点问题,丢一部分数据。虽然大部分找回来,但那几天真是急得我团团转,好几个正在进行的项目差点就得从头再来。那次之后,我就下定决心,重要的东西,必须得有本地备份,而且是多重备份。
我开始把所有我觉得有价值的东西,一股脑儿地往硬盘里塞。工作文档、代码库、电子书、学习视频、攒下来的软件工具、各种模板,甚至一些老照片、老视频,只要是觉得以后可能、或许、万一能用上的,或者单纯就是舍不得删的,都给存起来。
整理也越来越糙。有时候忙起来,就直接在硬盘根目录建个“临时”文件夹,啥都往里扔,想着有空再整理,结果“临时”文件夹越来越多,里面东西乱七八糟。
我电脑里常年插着一个大容量移动硬盘,家里还有一个专门做备份的硬盘柜。云盘也用,但总觉得不如抓在手里的硬盘踏实。看着那些硬盘指示灯一闪一闪,心里头就莫名地有种安全感。虽然我知道,里面90%的东西可能永远都不会再打开看第二眼,但就是舍不得删。
这就是我的“硬盘人”实践过程。没什么高深的技术,也没啥特别的技巧,就是日积月累,加上一点点“囤积癖”和对数据丢失的恐惧,慢慢就变成现在这样。说白,就是把硬盘当成一个无限大的抽屉,啥都往里塞,图个心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