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就琢磨着手头几个干活儿的方式,总觉得能捣鼓出点新花样来,提高点效率啥的。主要是有两个法子,听别人说效果都挺但路数看起来完全不一样。一个,讲究个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来,稳扎稳打;另一个,说是灵活多变,条条大路通罗马那种感觉。
开始动手试
就喜欢实践出真知。光听没用,得自己试试。我就先用第一个法子,就是那个按部就班的。老老实实,把要做的事儿拆分成小块,列好顺序,一个一个地去啃。
过程记录:
先把大目标写下来。
然后拆,拆成能在一两个小时内搞定的小任务。
接着排优先级,哪个先哪个后,标清楚。
就照着单子,做完一个划掉一个。
刚开始还挺新鲜,感觉自己跟个精密仪器似的,特有掌控感。做几天,效果嘛确实还行,该完成的也都完成,心里挺踏实。
换个路子再试试
我就换第二个法子,那个号称灵活多变的。这个没啥固定流程,强调的是抓住核心,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听起来挺自由,挺酷的。
过程记录:
也是先明确最终要啥结果。
但不细拆,就大概想几个关键点。
然后就开干,干到哪儿算哪儿,遇到问题再想办法绕过去或者解决掉。
有时候会跳着做,先做简单的,或者先做感觉顺手的。
用这个法子的时候,感觉思维是挺活跃,没那么多条条框框。但是,干着干着,我发现为保证的结果不出岔子,我还是得下意识地去规划,去排序,不然心里没底,怕丢三落四。
琢磨后的发现
两套法子都跑一段时间后,我坐下来对比一下结果。你猜怎么着?
虽然开始的路径、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一个规规矩矩,一个天马行空,但达成的效果,还有我实际投入的精力、花费的时间,并无二致!
用第一个法子,前期规划累点,后期执行顺畅;用第二个法子,前期省事儿,后期调整和把控方向也挺费神。兜兜转转,总的功夫好像都差不多。
这就让我觉得挺有意思。很多时候,我们可能过于看重形式上的不同。以为换个方法、换个工具,就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实际上,只要目标明确,核心的那些步骤、那些需要投入的思考和努力,可能怎么都绕不开。
到头来发现,不管穿什么“马甲”,内里干的活儿,解决的核心问题,好像都还是那些。所谓的不同方法,可能只是侧重点或者顺序上的微调,本质上为达成那个目标所必须付出的,差不离。
这回实践给我的感觉就是,别太迷信那些花哨的“新方法”,关键还是看自己适不适合,能不能实实在在地把事儿给办。适合自己的,用得顺手的,能让你最终把活儿干成的,那就是好方法。形式上的差异,很多时候真的就那样,并无二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